几则见闻所感:
01
人际是一种很玄的东西,虽然科学证明说:人一生之中只能维系于150个人的关系,但我们的一生却不会因为这而仅仅只和150人打交道。
老实说,我害怕打交道,而有些场合因为身份的切换,却需要成为人际交往的擅长者。
比如与客户对接资料的时候,比如与上级交谈工作的时候,比如这周六我以助班的身份出现在曾经所带班级的毕业典礼上。
实际上,在去之前我是紧张和忐忑的,全班几十余人不可能每一个人在我毕业的这一年多来都有联系,聊的最频繁的其实只有几个而已。
我既想去,因为这是他们一生最重要的毕业季;我又害怕出席,因为我需要扭转自己躲在保护壳里的角色,成为话题的主攻手,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
好在昨天一整天,实际情况比预期好很多,也让我悬着的一颗心慢慢放下。
有些人即便很久未见,相熟的只需要一句问候便能打开话匣子;有些人明白彼此的尴尬,在恰当的时机双方都会选择点头道别;有些人忙的迎接不暇,也没空再多添加一次人际往来。
昨天恰好遇到了曾经带班的辅导员,虽然心里满是欢喜,但是除了一句问候却也说不出其他话了。
有时候其实想要把心中的开心表达出来挺难的,因为你只能寄托在千篇一律的祝福当中。
02
昨天同样是我拍2017年毕业照以来的两年,很多人都说我真的没什么变化诶。
虽然我听到过太多人这样说了,我在想,无论是毕业前、毕业后,对于长大人一定要有不一样吗?
我不明白是性格与外在一样,还是我的内核一样,实际上我的心智一定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日趋成熟的。
如果抛除这些由了解而发出的真心话,那么它很有可能是一句场面话,也不需要较真。
好像外在的冲击、工作、情感、家庭很容易成为社交第一话题,重逢的人们不断用这些可以叙述的东西充当谈资,营造一副我们还是很熟的样子。
同样,昨天我也遇到了礼貌性的尬聊。
但我其实更希望他们可以从这些羁绊中抽离出来,不想要交谈的人际何必勉强自己。
礼貌性的打招呼,微笑,找个借口离开,可能是我会做出的选择。
而我的选择也不一定是对的,因为我是站在个人舒适度的立场,而非社交场的立场。
03
在这样一个盛大的场合,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人山人海,学会自处可能也尤为重要。
校园里,随处可见亲朋好友都是三五成群,偶见一个落单的便十分焦虑,手机便会成为他们精神的最佳寄托所。
所以一般一个被围成小圆圈的地方,有一个人一直不停的刷手机,很明显他成为了这场仪式里的“局外人”。
很有趣的是,在他们的朋友圈里,今天永远都是一副开心与喜悦的样子。
这幅反差场景,一下子便让我想到旅行中的照骗朋友圈,即便是一场不美好的旅行,我们依然会自我催眠,告诉自己这趟行程值得。
这又是人际的另一面,我们受邀参与,我们不会拂了面子,大家彼此诉说着感谢与感动、想念与祝福。其中祝福、感动的分量有多少,也许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
但是扒开人际和谐的外衣,我们会因此而不来往了吗?
当然不会的,我们彼此心照不宣,却又必须靠这些场面维系应当维系的基本关系。
04
昨天最让我介怀的应该是我偶然间发现,曾经玩的很好的小朋友,却因为时间的关系变得生分与疏离。
甚至于我其实还有很多祝福想说,却因为感受到对方的尴尬而戛然而止。
我也明白缘分这种东西不能强求,有些人即使再有眼缘,话再投机,也会在时间的洪流里下了车。
但是失落也是真实的,就像走散了一个好朋友。
从小到大,很难避免这种失落,因为在长大的过程中,就是不断有人上车下车。
人的心意是难测的,也许我想成为你一辈子的好朋友,而你却并不是。
这个话题在去年毕业也和好朋友讨论过,我们终究是难以避免,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
因此我们在成年以后,在社会中很难再交到学校里那种纯粹、本真的好朋友。
因为这种付出真心的交际是需要巨大的风险和成本。
在上学时,我曾把“君子之交淡如水”奉为最佳的友谊,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却真实的发现,能够交到这样的朋友的概率几乎少之又少。
人是善于健忘的,如果友谊没有持续维温,走散的可能性自然就会增大。
所以我能想到的就是,尽量珍惜每一场缘分,让这场缘分存在的时候是最好的状态,消失的时候也不会后悔。
如果有机会能够留下的缘分,今后也许我会主动迈出这一步,试着去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