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知发展
模块3 认知与脑发展的一般规律
首先得了解一下发展。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生理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对于发展的理解,心理学诸多流派意见不一。这样一个过程到底是源于天生,还是后天习性更重要?这到底是一个连续不断、逐渐递增的过程,还是会经历一次次质变、攀登一个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到底有没有所谓关键期?
虽然在具体细节上仍然未达成统一,但对于发展不能片面看待,各种要素交互影响、共同作用的观点才更可取。在发展的一般规律上,心理学家们已然达成共识。他们都承认,每个人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但都遵循一定逻辑顺序,且都是逐步发生的,而非一蹴而就。
要理解认知发展,不得不先了解一番大脑的运行机制。因为思维就是以大脑为生理基础才得以进行的。
神经元在发展过程中会因使用频率高低而进行自动生产和修剪。学习了新的知识和能力,就会新成新的突触。反之,长久不用的神经元则会被“修剪”掉。刺激对突触的产生有重要作用。缺少相应刺激,对大脑发展会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但若刺激量足够,也没必要施加更多。因此,给婴幼儿的玩具或是参加的教育项目就并不是越多越好,达到足够的刺激量即可。如果教师或父母能跟孩童进行丰富互动,刺激量就更足够了。
大脑的偏侧化功能早已为大众所熟悉。大脑左半球负责语言加工,右半球负责空间-视觉等非语言加工。但这样的加工并非绝对。大脑两个半球需要协同分工互相合作,才能完成复杂活动。因此,没有所谓“用右脑学习的学生”。
目前,存在很多关于大脑的“神经神话”。比如,我们只使用了10%的大脑。最近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还是电影《超体》。女主角因意外而导致大脑被一点点开发,直至最终达到100%。片中人物大脑过度开发后就拥有了超能力,直至最后几乎成为神。而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类100%的大脑都在发挥着作用。还有一个常见的观点,听莫扎特的音乐会让小孩变聪明。而事实上,听音乐并没有这样的效果,但是学习一门乐器确实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再次联想到第一章中提到的,普通人容易将科学研究等同于常识,然而,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常识或许正好跟科学主张相反。
大脑的研究很重要。对教育而言,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学习过程中大脑的活动,进而得到相应的教学启示。比如,教师应当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帮助他们构建新的知识组块;在不同情境下多次重现知识,而非一次性学习大量内容,能使知识掌握更牢固;教师可以借助故事和歌曲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更有效地记忆知识,等。
最近才看完另一本介绍学习的书《学习之道》,发现里边很多理论正是基于脑科学研究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