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2016年10月第一版,12月中下旬可在网上购买,很遗憾的是可能货源紧张稍后读的朋友们一书难求,幸运的是我第一时间买后第一时间酣畅阅毕,心中的感慨与激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小说讲述的是以两个电影编导专业毕业的舍友,他们在校时以及步入社会后碰撞出的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影响下的各自人生,没有对错,没有优劣,只有各自的选择,这是我所看到的一条核心主线。
小说中的两个核心人物,人物一吴正大,有些俗气有些分裂但很现实,人物二岳超峰,学艺精湛看重精神信仰但性格与社会格格不入,正如作者想在这本小说里探索的问题一样,虽然只是借用影视圈的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诸多现象作为素材,但反讽了似乎今天的社会成了“吴正大”一样的机会主义者的“天堂”,投机钻营者反而在此一时代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中,成了如鱼得水的获利者,他们似乎无须具备多少才能和思想,只需懂得虚与委蛇,结交各种人脉,巧言令色,八面玲珑,见风使舵,便可足以所向披靡;在此之下,人格的高贵和正直的品行,却常常在现实中遭遇难以想象的滑铁卢,以致“岳超峰”一样的人兵败如山倒。小说在嬉笑怒骂中提出了问题,我们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是否能有不被眼下的浮华牵着鼻子走的火眼睛睛就取决于自我的修行了。
回到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有这么几段甚是精彩与各位分享,不讲太多剧透过多终归不好。
第一,吴正大和岳超峰分别在步入社会后遇到了各自的影视圈女上司,吴正大通过剑走偏锋的“魅力+情欲”的攻势赢得了成为女上司“实力男宠”的机会,各取所需,他认为这也是获得财富以及后来成功的必要手段;相反,岳超峰开始就碰壁无数,在对比吴正大的“成功”后检讨自己进而掩藏了自己本身的独立正直,在找工作这件事上迎合媚俗,幸运的是遇见了与他有相似内心核心价值观的女上司张秋雯,是她让岳超峰保持本我,也是岳超峰在后来写出了有情怀的剧本让张秋雯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由衷喜欢、欣赏这个小她十岁的大男孩,无需情欲,温暖的拥抱足以让彼此抵达对方心灵。两种选择和追求,多场对手戏,小说里描述之精彩难以用文字描绘。
第二,吴正大终归是个学艺不精的假导演,为了实践自己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狂热,相信以类似SM 的暴虐的方式残酷地折磨实验对象,通过让她经受难耐的惊吓和恐惧,然后再赐以温柔的恩惠,从而让自己所向披靡的“光辉”形象深植于实验对象的内心挥之不去。于是他地铁偶遇了薛晗雨就想开始实验,不曾想姑娘是专栏作家反拿吴正大实验丰富了写作素材,首次未果;他又网聊了一个故作纯洁的绿茶B,吴正大本是影视圈科班出身,却在假装以导演身份潜规则该绿茶B配合完成施暴实验的过程中被“非职业”演员绿茶B摆了一刀,极其讽刺,更讽刺的是吴正大在这个实验当中的本心竟然是寻找真爱,斯德哥尔摩式的暴力爱情,让人对他的天真不免心生一些同情,这与小说最初铺垫的大学期间仰慕的女神情节有因果关系,但吴正大获得成功有钱后邀约当年的心中女神出演垃圾神剧,个中味道再次变化,昔日的女神今安在,可否还记得她最初的模样。
第三,吴正大的鼻子有生理缺陷,被两个实验对象都先后鄙夷,他自己本身也对此是个过不去的坎,无论一个人有多成功,总有个暗处拼命去遮盖却总在一次次被揭开,这里隐约感觉是条小说很重要的辅线,不知道是不是加深了一层荒诞?
第四,读小说的前面章节时一度让我很错愕,我了个去,写了这么多他们大学期间舍友间的哲学式斗嘴做什么?关于女神的描述篇幅也有些多是为了什么?后面通读后我觉得这个铺垫有其必要性,两大主人公似乎有些早期的互相瞧不起,后期却又因为对方调整处世方式或者谦卑求教,这个反差并不简单,埋得越深坑才越大,起伏转折才越跌宕。但从篇幅上我依然保留意见。
第五,有一些对于人物性格的探讨,就像一个演员能抛下自己的本色去表演戏中的人物,这样的演员无疑是有潜力的,但我觉得结尾吴正大对于自己的垃圾电影做了类比杜尚艺术品的辩解,有些脱戏,小说通读下来我不觉得吴正大是有这样思辨逻辑,是有这样反省自身问题的人物性格的,反而融合了一些岳超峰的味道。纵然一个人可以成长,可以学习,但我依然觉得变化太大。如果这一自我的辩解是从别人的口中点评,由他表达认可我更能接受。如果不细琢磨人物性格,这个结尾无可挑剔,合情合理还有升华。毕竟我以为的以为也未必是作者的以为。
最后,还想真挚表达的是这本书真的很棒,希望有朝一日大荧幕上见,不是说拍了电影就一定会好,只是想被多种形式更多诠释,更多探讨。我猜想,王斌老师主要是借岳超峰和张秋雯二人表达了很多自己的观点、态度、理想以及遗憾。也让读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就是伟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