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得2018年滴滴顺风车司机事件出现的时候,网络上传播着这样一张聊天截图。在湖畔大学的一个微信群,各路企业家纷纷表示“心疼柳青”。《局面》的王志安感慨道,“就差一点喊出来:今夜,我们都是柳青了”!
这张图让网友很激动,甚至破口大骂有钱人为富不仁。不知道你怎么看?
2
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个“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理解了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明白很多社会现象。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只要有人出现,人与人之间,就会出现分界线。分界线内的一伙人,大家彼此认为是一起的,叫作“内群体”。对内群体的人而言,凡是不属于这个群体的,都是外群体,都算其他人。
内群体和外群体并不是绝对的,会动态变化,取决于场景。
一群素不相识的中国人在国外,遇到国家、民族的问题的时候,大家都是一伙的,爱国就会让我们热泪盈眶,此时只要你是中国人,就是内群体。但是住在唐人街的时候,中国人的身份标志会弱化,毕竟全都是中国人,而各个地区的标签会变得明显。这个时候,你是河南人,我是广东人,我们可能会在唐人街里打群架。但是当隔壁非洲黑人要来唐人街抢劫,我们虽然会打架,但是还是会一起合作,和非洲人干架。
所以,内群体其实是可以分化或者合并的。当面对的环境变得宏观,小的内群体,会合成一个大的内群体。如果地球遇到了灭顶之灾,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不再在意肤色,《流浪地球》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如果环境变得微观,内群体也会分化。比如在北京见到朋友问家乡,我会先说自己是江西人。但是如果遇到了江西人,我会再说自己是吉安人。但是当我回到吉安的时候,大家都是吉安人,我会再问问是哪个具体的县区的。
3
内群体的人,很容易对外群体的人产生偏见。这种偏见,一般都会是负面的评价。同时,要给一个人负面评价真的很容易,不管你做的有多好,我都可以轻而易举地给你负面评价。
教你一个万能的句型——“只不过是”。只要你学会了用这个句型造句,你可以给任何人负面评价:
(1)她只不过是长得比我好看一点罢了。
(2)这本书只不过是把以前的几本书结合在一起罢了。
(3)你只不过是比我有钱而已。
(4)这只不过是鸡汤而已。
任何事情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会有边界,在边界之外,就是我们可以给予负面评价的地方。
如果一本书正儿八经地和你讨论问题,你可以说,写的太复杂根本看不懂,不知所云,根本没法看。
如果一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给你普及知识,你可以说,这书全是大白话,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没意思。
正因为给负面的评价太容易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给一个人负面的评价,只是因为这个人不属于我们的内群体。
当有陌生人找你说话的时候,你是不是很容易暴躁?很容易因为对方一时做事不到位而感到不悦,你的包容度是不是很低?
当你熟悉的人和你说话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更宽容一些?哪怕对方有一些错误,你是不是也会理解,而不是很快发火?
我们对内群体的人更友好,而对外群体的人,更苛刻。
4
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内群体可以解决。
你有没有见过你们公司有一些技术非常好,但是却始终没有成为公司核心高管的“边缘重要人物”。这些人就是未能和自家公司老板混成“内群体”。老板没有把这样的人当成自己人,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又不得不用,毕竟对方懂技术。但是如果老板一旦找到更合适的人,就会替换掉这样的人物。
反过来,如果你得到了老板的赏识,老板就是喜欢你,哪怕你业务能力差一些,也不影响自己的晋升。不过随着你的级别的提升,你的业务能力差也许并不会对你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为老板就是相信你。
很多人在职场上,相信只要凭能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而且老板也会一直和员工说,你负责拼命,我们帮你赢。但是你能不能赢,取决于老板有没有把你当成“内群体”的一部分。
虽然老板一直会说自己缺人才,但是你要相信,老板缺的永远都是“自己人”。当老板觉得你不会成为他的“内群体”,那你对他而言,只是可以替换掉的零件,唯一的区别是代价的大小问题。
于是你要思考,你这一生,会持久地归属于哪些内群体?
5
与内群体的人谈交情,与外群体的人谈交易。
我们要创业,要做事业,本质上是要平衡好内外群体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团队要构建成良好的内群体,大家协同工作效率高。但是我们的目标客户,更多属于外群体。但是我们的营销公关,是让这些本来属于外群体的人,看到了我们的品牌,会有一种内群体的感觉。小米手机做粉丝营销,就是让一群外群体的人,产生了内群体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有助于小米品牌的传播。
面对外群体,我们更多地是表演。而面对内群体,我们更可能做真实的自己。当信息从内群体向外群体扩散的时候,往往会有管控。大公司遇到舆论危机需要公关的时候,就是要妥善处理外群体的人的关系的问题。
内外群体的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我们要赚钱,那我们需要的是和不同的人做交易。而这个时候,我们并不会特别在意内外群体,毕竟不管哪个群体,赚的都是钱。但是交易做的多了以后,产生了更多的信任,于是会有交情,而交情的出现,就是内群体的标志。
中国是个熟人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内群体社会。越小的城市,内群体的生态越发达,做事都要找到与对方共同的内群体,这样就能通过一件事情,从交易强化交情。但是在大城市,人多业务多,内群体不容易生长发育,所以按规则来,更省事。(大城市也会有内群体,但是从大城市的人口结构看,占比会更少。)
当人们有交情,形成内群体的时候,有的话就不方便说,有的事就不方便做,毕竟从众在一个群体中,和其他人一样,保持信息同步,永远都是最有力的约束力。所以在湖畔大学的群里,其实已经形成了内群体,而内群体中,和大家说一样的话,是最安全的,哪怕这是错的。
当然在内群体,也有一些话更方便说,有一些事更方便做,毕竟内群体属于小范围,对内可以讲交情,而对外只要负责表演就可以。
但是即使在一个内群体,也不能保证所有人的所有观点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沉默螺旋效应”,相同的观点会放大,而不同的观点默默不出声,然后把聊天截图发了出来。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这张本来属于内群体的信息。不过一个内群体出现了泄密者,我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6
不过我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你真的想要从某个人身上学到点什么,想办法混成他的内群体,这样效果最好。因为内群体中,我们更有可能获得更一手的信息,哪怕这些信息也包含了从众的成分。在这里我们要感谢知识付费,给了我们名正言顺给一个人的钱并让对方认识自己的重要机会。否则的话,不同内群体之间的交流,不会那么容易。
说得鸡汤一些,如果你想获得更大的成功,那就和这些已经成功的人,混成内群体,你不会差到哪去的。
说到这里又让我想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在网上如果你卖9.9元的课,你更容易被人骂,因为买课的人希望9块9可以解决全部问题,有一点未符合预期,就会认为这个一文不值。而如果你卖9万9的课,你反而更容易得到好评,因为能来听课的人会认为,只要让自己收获到了一个有价值的点,就值回了票价。
表面上是价格的问题,其核心是内群体的问题。9块9的卖家和买家都不会把彼此当作内群体,双方只是在做交易,交易不开心就开骂。而如果你把价格提升到9万9,能出这个价位的人,更愿意把彼此当成内群体,更愿意看成是“自己人”,而一群“自己人”更倾向相互帮助,而不是相互拆台。
如果一个人事业要做大,就需要越多的人把你当成“自己人”。反过来看,你可以想想,有多少人把你当成“自己人”?这些人的平均收入,就是你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