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第三天
01 创造与创新
创造塑造思维,思维决定成长。一个人正是在不断地行动中实现自我教育:重新理解世界,重新认识自我。郝老师说:对于习惯做笔记的读书人来说,第一次画思维导图就是创造;对于很少动笔写作的老师来说,能静下心来书写就是创造;对于经常忙于开会、检查的校长来说,带领老师们专业成长就是创造;对于忙碌于备课、讲课、批作业的老师来说,带领孩子们精心装饰美化、绿化教室,也是创造。在孩子生日的时候,给其写一封信,是创造;精心给学生组织一个生日仪式也是创造。创造就是突破自我,就是创造意外,就是主动承担,就是挑战不可能,就是向这个世界绽开一朵灿烂的花!
发起这次共读,源于灵光一现,郝老师的新书推广第一天,3月17日我就拍了,没成想书到了郑州被退回了书店,原因是沧州地区禁发,这个信息是我在3月24日才收到的,那种期待阅读的感觉遭受重创的打击,与此同时,新书的宣传在新网师当天就发出来了,没有拿到书,读一读荐读也很高兴,随后获取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便是书中的内容是整理的肯读者“一周观察”的文章,既然纸质版的书拿不到,读电子版的也一样,就这样决定整理电子版的《未来教师》就萌生了,正巧这个节点是教师写作一周啃读一本书,有毅力也有智力的考验,权当做一次实验吧。第一次发起公益阅读,还是很有顾虑,一是担心读书进度安排不合理,造成读书很懈怠,或者担子过重让老师们产生畏难情绪。第二:活动没有吸引力,挖掘不出书本的价值。第三:担心自己中途会消耗很多热情,一直于不能持续推进。
当问题一个个被整理起来,晾晒后,真所谓像剥洋葱一样,会发现组织一件事也不是那么难了。我第一个联系了生涯教育师许庆凡老师,她给的建议很笼统也很宏观,但是我能感受到老师是从上层阶级来帮我把问题拎起来,当我们能挑出问题看问题时,你会看到事情的本质和价值,她问了我几个问题:如果你是这个团队的成员不是倡读人,你参加这个活动想得到什么?(目标)作为倡读人你想给读者带来的收获有哪些?(价值)你自己的独特性是什么?(自身优势)你想通过哪些渠道为你的读书会增添一些新元素?(资源)
跟许老师聊完以后,当时感觉啥也没解决,一点技巧性、实质性的东西都没有得到,我第一个问题先自问,我的这次求助目的是什么?我是想直接获取一个现成的阅读文案,还是想通过与老师的对话,找到一个探索自己的路径?如果我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的话,我的这次谈话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
跟许老师聊完以后很晚了,我按照许老师的建议起身找了支笔,针对此次活动做了一个梳理和解答,整理问题,清晰目标,聚焦行动。发起这一期啃读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督促自己在阅读领域继续实践探索,二是推广阅读,带动影响更多老师走进阅读的行列。如果说要为这次活动找一个价值落脚点,那就是不单纯是学习书中的智慧,而是帮助老师们建构啃读习惯。当活动的方向明确以后,我顾虑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第二个解决的问题是每天的进度。这一点也恰恰与郝老师文中所谈的时间也是可以压缩的这个观点不谋而合,我的学习方式就是聚焦式学习,在短时间内调动全部能量,高密度、高强度、高品质地完成它,。这一点同生涯教育谢老师还有刘霞辉老师都有所谈到,如果将一件事被拉伸的时间越久,其实是越消耗时间的,而且拉锯战中丧失很多能量,当然这种在较长时间内专注的品质其实来自刻苦的训练,如果习惯于在短时间内调动全部生命力量攻克一件事,那么,工作的品质和效率将大大提升。为此,我果断地定下这次读书会就是“一周啃读完一本书”,一共36节,每天6节,大约1万8千字,阅读和思考整理的时间大约需要1-2个小时。挑战也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第三个问题就是活动的安排,读书的目的不是知识的储存而是能量的流通,关于教师阅读郝老师也是花了大笔墨在谈。切实可行又科学有效的读书活动组织我是头一次,整个读书方案主要仿照刘霞辉老师推广《日常教学的情调》的活动安排,也是很感谢这半年一直跟随霞辉老师,从分享+点评+主持三个角色创建一个完整的读书会,日日阅读环节属于《日常教学的情调》读书会中的创新吧,没有日日精进,很多东西边读边溜走了,这样在思考、联想、融合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然后记录下来,或许印象深刻一些。创造其实是模式的迁移,方法的嫁接
在问题的引领下,我完成了一次小型的读书会的筹备,心中成就感满满。对于参与活动中的所有成员来说,每个人都是丰收者,因为我们始终都在全情投入、奋力耕耘。
02搁浅与搁置
从2021年至今,被我搁置的学习今天大体也做了一个梳理,说是搁置可能会觉得隔着搁着就成了废品,有一天就会被当做垃圾清理出去。
有时我们的思想和毅力并不是那么坚定,报名学习的时候信心满满,提交申报表希望能通过,但是真正开启却没有了刚开始的兴奋,就如郝老师所言热热闹闹加入,马马虎虎学习,匆匆忙忙应付。
打捞半途而废的学习有:第八届创新教育年会,虽被搁置是因为学习期是一年,这个活动我是一定要完成的,教育年会是中国教育的风向标,对于活动的开幕、闭幕以及活动主场讲座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目前学习两场李家成教授的《班主任的破茧之力》还有关于“00“”后学生的管理,可能一直推脱的原因就是关注了收看权限一年,感觉到时间还很长,慢慢来。
第二个学习是“第六期张文质线上研修班”很接地气,因为时间安排在周中,加之学校迎检,所以在那个周末连续听完了两个报告做了四页笔记,虽没有感受到现场的互动和气氛,属于单向输入,但是讲师的经历和阅历还是让我们思维大开。
第三个学习是生涯教育基础课,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并不畏惧学习,也不可能会勤奋逃课。在一周的时间内我把12节基础课从网页视频录成可转存的视频,然后转成文字版,在一周内我就学完了所有的理论,但是课程的设置更多的是侧重实践的应用,所以答疑、笔记、讨论、交流这些活动一填充就成了一个月的课程,因为林林总总的事情比较多,不能长期聚焦一件事,造成学习的积极性过程消磨殆尽。所以这几天在找时间复训,然后集中完成作业。
第四个学习是新网师,对于新网师的学习模式感觉很适合我,一种开发自然自由的状态,这个学期我选修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打卡要求、作业安排、拓展阅读感觉很适合我的节奏,目前为止从报名截止现在已经轻松学完了近两本书,尤其是所阐述的理论能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收获蛮大。以及四月份马上到来的紫光行动发起的针对提高线上教学能力的学习,时间为两个月但是都在周末晚上俩小时,希望能按时参加,学习到新知识。
纵观以上,很多时候,重要的事总有时间,不重要的事总有借口,但是读完郝老师的文章,投入时间,自主学习,长期学习,综合学习从这四个方面对对自己有了一个觉察。
课程慎重选择:有时我们会对朋友圈里的大家推送的学习所牵制,也会带来知识贩卖的恐慌,选我所需,忠我所选,找到一个地方深耕下去,做一个“挖矿人”终会发现宝石,做一个“掘井者”终会遇到水源,当精力过度分散后,会让自己游离应付的很疲累,并且也很容易错过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劳而无功。
不被福利迷惑: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可能是无限回看就会让思想松懈很多,因为反正以后还让看,原谅今天拖拉一次吧,其实第一次的拖拉就是今后无数次拖拉的开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就会有,少一些吃吃喝喝的应酬,少一些东拉西扯的闲聊,少一些漫无目的的刷手机、朋友圈,这些时间就在不经意间溜走,你丝毫感觉不到心痛。所以尽量还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聚焦学习时间:就如学生上课,每个年龄段的学生课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学生毫无选择,是因为有老师操纵课堂,他是被动学习者。作为成年人,我们自主学习时,也尽力开发自己的聚焦学学习能力,做到劳逸结合,一段时间主攻一件事,选点突破,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处于张弛有度的节奏中,提高学习效率,学完理论后在实践中慢慢内化,重新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