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回来快有一周,趁着感觉还在赶紧码点字记录,否则就要淹没在国内快节奏的气氛中了,无法呼吸。
没去之前,我知道日本人严谨,讲究细节,但耳听不如眼见。这一次旅行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各种细致入微的服务。
先说说日本的官方服务,从来都只通过具体的图文来表达。我初到关西机场,在咨询台购买大阪周游券时,销售员拿出了一张购买单(忘了有无中文),一项项的跟我确认需要选项,每次在确认项上用铅笔画一个圈,让我清晰知道即将购买的东西。到了京都后找不到旅店,就进了一家便利店咨询,便利店员工很热情的拿出了一张地图,上面用红圈标记了附近很多的旅店(看来是被问惯了),一边指着我们要去的旅店,一边在旅店上又画了一次红圈。最后一天要从静冈地铁站做巴士到静冈机场,咨询台的服务人员帮我规划了2条线路,拿出一张纸写了起来,地点,时间(具体到分),费用都一一表明,最后还不忘加上的士的费用和时间,无可挑剔。
沟通的前提是双方互相明了对方的意思。平时大家喜欢用言语沟通,表达准确还好,要是表达模糊那就是半天不知所云了。这时,通过纸张或白板,把内容写出来,简单的画下逻辑,一方面让人理解,另一方面也防止别人忘记,我觉得这是很有效的沟通方式。平时工作中,我也习惯使用白板,私下的沟通我也会拿个白本记录,当然,坏处就是对方要稍微等你一下,要不就干脆录音吧,特别是跟领导谈话时……你们懂的。
继续说日本。在日本的电梯,至少我遇到的,都是标配的四个控制面板。除了同国内类似的在电梯门左右两侧的标准面板,两边电梯墙也各有一个,位置较低,有扶手,方便儿童和残疾人操作。在国内似乎只有医院和某些大型商场的电梯有这样的配置。电梯里在每个面板上都有一个明显的红色「SOS」按钮,颜色,含义都恨直白,当然我也没有去试,要是试下不知道会不会引起「大事件」?国内电梯里的求救按钮似乎都是个铃铛或电话筒的图标,不过我猜跟日本常年地震估计有关,谁没事希望「SOS」一下。
到了日本,消费是必须的,我当然不会告诉你这是我家领导的主要目的。日本的收银台桌上,都有一个长方形的椭圆碟子,用于收钱和找钱。收钱时不必太讲究,放碟子里或直接放对方手上都OK,但找钱时,收银员肯定是把纸币摊开,注意是摊开,摆放在碟子里,硬币平整的摆在纸币上,双手将碟子递给你。碟子底部是一块黑色的防滑垫,让人很容易就能拿起钱来,绝不会出现硬币贴在桌面拿不起来的情况。唉,真是细致。这里多提一下日本的收银机,据我观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类似国内的弹出式,另一种则是高级的自动收银机,只需要把钱一起放入(纸币和硬币分开),输入消费金额,就会自动找出余额,相当便捷。关键是,每一辆公交车上竟然都配置了自动收银机,这机子不要钱么,我也弄两台。
公交车上除了自动收银机,随处可见的就是「下车」按钮。车子扶手,座椅背后,车窗边缘,无论你是坐着还是站着,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按下。不同于国内的摆设,这个功能是实用的,因为有些站点上要是没人等待,也没人按下车按钮,司机为了节约时间是不会停的,而你只要按了「下车」,司机则会等你。再说日本的司机,统一的制服,白手套,看上去很整洁,车子靠站或等待红灯要出发时,都会说一句「开动了」(我猜是这意思),让乘客有心理准备。国内公交的突然发动和急停,想必大家都深有体会。
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分析优化行为,需要将人的动作分解。从确定目标,到行动意图,动作顺序,动作执行到外部世界,再感知外部直接状况,解释该状况,并进行评估是否达到目标七个步骤,从每一个步骤去考虑优化流程。在我看来,日本人充分做到了这一点,每处场景下可能的状况都考虑到,并且在细节处做了优化,让人顺利达成动作目标,不会犯错,不做多余的事,无需多余的考虑。
很多产品设计或使用的过程中,其实都应该这样考虑。所谓的优化体验,无非是把产品流程进行拆分,每个点到不同场景下细分成很多小个的点,把每一小点都优化好,你的产品体验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