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常常为现在的年轻人感到一丝悲哀,他在采访中说道:『他们失去了个性,忘记了梦想,丢掉了目标,还有激情。他们好像在放弃,放弃自己然后去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这是从『一个』的软件中听得山本耀司,一个据说时装界大有名气的设计师口中讲出的。
他口中的年轻人,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作为80、90后的我们。
作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他自然有资格倚照他所持有的经历和经验来评判后辈。
讲出这样话的人,想必定是抱着善意的审度和期望,勉励现代年轻人,也可能已为许多人带来过他人无法替代的感染和激情。
但这段话使我并不感冒,倒有值得去推敲、去质疑的地方。
暂不表明观点
工作刚满一年不久,我常想,到底需要怎样才能更好的融入这个混迹社会多年,眼中早是车、房、技术和手段的圈体,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位置,不做微不足道的那一个。即使一条显微虫,被搁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也会是高兴的。
我尝试找话题攀谈来推进彼此间的距离,却发现话题总是唐突的,对方会为我无契时机的对话而感到没趣,最后只得尴尬收场。
我尝试充分展现一个东北汉子骨子里散发的那种豪放、大胆、无所畏惧的个性,依然背道而驰,屡屡犯错。
所有的努力好像并不像投入水中的面包,会以成倍的大小回报与你。
于是我时常对群体中那些受欢迎的人的行为、谈吐、处事方式进行观察,希望成为那个『会做人』的人。
他们中有的人依靠自身散发着的独特的个人魅力博得大家喜爱,即使工作中提供的贡献值并不突出,依然能在人群中成为焦点,获得尊重。
有的人倚靠技术水平上的资深,占有相当的话语权。
有的凸显在社交能力上,让人舒服的交谈方式,对细节的把控很是到位。一条消息中每句话的断句、称呼在一句话的摆放位置(句首或句尾)、甚至于标点符号的使用,所达到的本意情感的表达和展现的效果都是截然不同的。
而我所持有的『个性』,并不能让我在所在的职场所向披靡。
摒弃了很多我原有的东西,去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最后发现它带给我的积极地惊异远远超过想象中的消极效果。我想此刻说失去个性,不如说是一种接收,一种完善,或是一种学习吧。
从大学到迈进社会的这个阶段,俨然可以看成一种触手可及的『暴力』,强制性的碾压着校园里的纯真、个性、活力,但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沉稳、淡定、应对事物的从容。求变的热望在我们年轻一代展现的尤为热烈,那是切近真实,真在眼前的。
我想,老一辈的成功,之所以在我们年轻人身上并不凸显,可能是还没有被时间所认可的。
而那些被视作权威的杰出人士,讲出的话有时更像是狭小空间里放出的屁一样,听的响亮,但莫要浸入躯体,因为,有时它是臭的。
很想语重心长仰望45度星空的讲一句:还感到悲哀,去你大爷的,哈哈。。。
都是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