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诗词大赛表示无语,你怎么看…… 文/林子刚刚结束的中国诗词大赛在各大媒体引起热议,武亦姝,董卿成了热点人物。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有了空前的热情,文化传承再掀热潮。春节期间,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定期关注,只是近两天抽空恶补两期。董卿的口吐莲花、气质如兰真让人欣喜,这一次人家可不再是因为口红哦。还有嘉宾康震老师、郦波老师、蒙曼老师,他们的点评更是引经据典精彩不断。然而,今天早上我看到朋友圈里好友严转发了一篇文章《香港诗词大会已经26届了,而且说创作,不是背诵》,并附上文字“对那场全民狂喜很无语”,我陷入了深思。严的这个“无语”让我深觉夸大其词,于是我与他展开了各执一词的辩论。严说:“智力的几种类型,我记得是: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综合运用能力、创造力。人的年龄越小,其他更高级的智力发展不起来,记忆力比较好。随着年龄增大,比较高级多智力逐渐发展,记忆力没有那么好,但是理解力等智力迁移弥补记忆力减弱的缺陷。那种‘背下来就是你的’的逻辑是一个坑,除了最低层次的智力,对其他的智力发展没有好处。”我说:“我认为,孩子在幼童时期多背一些诗词是没有坏处的,毕竟记忆是理解想象和创作的基础。为什么你会对这个节目无语呢?如果说诗词创作大赛,能参与的就只能是一小部分人能懂了。”严说:“是有一定的坏处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某一时间做了背诵这个事就挤占了做别的事的时间,减弱了更好的发展的可能。”我说:“我明白你的担忧,你是反对极端和功利,但是大赛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啊。当今社会,诗词早已遗失,诗词大赛是一种倡导。死记硬背固然可笑,但是不做了解不是更加可惜吗?这样的狂欢好过电子游戏,好过脑残式的闯关游戏。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家连背诵都不会,谈何创作?”严说:“那说你的观点啊亲,我仍然很无语。”我说:“愿闻其详。”严说:“我爱传统文化,自己读书,背的下来或者背不下来,这都是真的生活;我为了考试或者为了比赛背大量有的没的,哪怕不是自己珍爱的句子也背下来,哪怕不符合自己性情的也背下来,这就能造成传统文化的复习了?”我说:“孩子哪里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爱呢?能引导ta在记忆力较好的时期里储备一些诗词也算是童子功了。我也没有以能背诵大量为荣,但是看过两集大赛视频,我关注的是老师们的点评,还是很有看点的……”然后,对方不接招了。这次该轮到我无语了,我有种被蔑视的无语。难道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或者是不与傻瓜论短长?我没有办法洞悉他人的心思,我也没有那么玻璃心,我只是思考,到底我们的分歧出在了哪里。记得看过一篇报道,中国钢琴王子朗朗小时候也曾讨厌过钢琴,而父亲特别严格,现在的他只能感激当年父亲的逼迫和坚持了。如果按照严的观点是不是认为朗朗的父亲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了呢?到底是我狭隘,还是他太偏激。我真的无解……然而我的心里隐隐觉察出一点不安,就像严所说的,如果这场狂欢冲击到某些教育官员,加重诗词背诵的考察,增加学生的负担,拉低能力考察的品质,那就真的无语了。记得第二期的挑战选手里有一个警察,号称能背4千多首古诗,然后他在第一个环节的题目里就败下阵来,当时我在心里想,如果诗歌大赛只是记忆累积数量的较量,难免让人心生遗憾。但当陈更、武亦姝这样的实力选手出现的时候,我还是看到了欣喜。就像媒体所说的那样,武亦姝的出现满足了我们对才女的所有想象。我还特意去搜索了这个00后,她的作文充满了灵气。不得不说这是诗词的积累赋予了她不俗的底蕴与才情。不管怎样,我不否认这场大赛依然有瑕疵,毕竟央视也要考虑到收视率,农行也不会白白扔钱。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不可求全责备。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是一天就可以实现的。我只能期待,下一次,当高手越来越多的时候,大赛的最后环节“飞花令”,不仅仅是背诵,还有即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