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创作
台风"白鹿"登陆前十二小时,沈青梧在揭裱刀下发现了那幅唐卡。厦门八月潮湿的空气里,细若游丝的金线在显微镜下显形——十七世纪藏地画师在莲花生大师衣褶间,藏着一行蝇头小楷:"吾妻格桑于火宅中殁,此画成时,泪渍皆作金粉"。
修复室的除湿机突然停止嗡鸣。玻璃映出身后颀长的影子,那人黑色冲锋衣还滴着雨水,肩线却像被极光淬炼过般笔挺。沈青梧握刀的手悬在半空,七年未见的陆昭南正在她投屏的唐卡影像里重叠。
"沈老师,挪威大使馆转来的加急件。"助手的声音惊破凝固的时空。陆昭南将密封箱推过工作台,防水布掀开的刹那,沈青梧看见自己二十二岁时的笔迹——那幅被咖啡渍毁掉的《沙坡尾日落》,此刻正在北极圈的霜花里沉睡。
2015年的蝉鸣突然涌进耳膜。美院天台上,陆昭南的无人机撞翻她的调色板,钴蓝倾泻在他洗得发白的牛仔裤上。"赔你幅更好的。"少年抹着鼻尖汗珠,将GoPro对准港湾里起伏的桅杆。晚霞坠落时,他在她掌心放了一枚冰凉的光盘:"这是今天所有的风。"
此刻那枚光盘正躺在密封箱底层,氧化斑点在虹膜上灼出细小孔洞。沈青梧戴上乳胶手套,指尖触到画布边缘的裂痕时,突然想起分手那天的海浪。2018年凤凰花开得最艳的六月,陆昭南的越洋电话穿过七个时区:"青梧,特罗姆瑟的极光会跳舞。"
修复刀精准切入颜料层,沈青梧在第四层宣纸上发现了冰晶。这是陆昭南独创的保存技法——将极光摄影的原始数据转译成结晶参数,让北极雪霰在亚热带季风中保持棱角。当医用镊子夹起第三粒冰晶时,她终于看清里面封存的图像:2017年鼓浪屿停电夜,他们在烛光里修复《雪景寒林图》的投影。
"你总说古画修复是逆时光而行。"陆昭南的声音突然穿透防尘口罩,"那这些算不算顺流而下的情书?"他指腹掠过她防护服袖口,那里还沾着七年前唐卡揭裱用的黄柏水渍。
子夜时分的修复室,台风在防弹玻璃外咆哮。沈青梧将激光光谱仪对准画作右下角,荧幕突然跳出熟悉的色阶曲线——和陆昭南上个月发布的极光延时视频完全吻合。那些被网友称为"神迹"的绿紫色光带,竟是按《千里江山图》青绿比例调配的显影液配方。
"去年在纳尔维克峡湾找到的清代沉船,"陆昭南将热成像仪递给她,"打捞上来八箱被海水蚀刻的山水册页。"屏幕里浮现出碳化的卷轴,却在特定波段下显露出他们初吻那天的日期。沈青梧突然明白,这些年他拍摄的根本不是极光,而是用电磁暴在电离层书写的情诗。
晨光刺破云层时,修复进入最后阶段。沈青梧用陆昭南带来的北极地衣萃取液调和矿物颜料,笔尖落在唐卡破损的莲瓣上,忽然听见身后快门声。三十岁的陆昭南仍如少年时半跪在地,只是这次镜头对准的不再是艺术品,而是她睫毛上将坠未坠的虹彩。
"你知道吗?"他翻转相机显示屏,"挪威人说极光出现时能听见灵魂的私语。"照片里正在修复唐卡的沈青梧周身浮着光晕,与身后全息投影的藏地画师妻子形成双重曝光。百年时光在取景框里坍缩成奇点,所有未说出口的爱意都成了显影液里的银盐。
台风转向的消息传来时,沈青梧在陆昭南冲锋衣内袋摸到硬物。那枚2016年遗失在机场的羊角螺壳,此刻盛着特罗姆瑟永夜里的星光。螺壳内侧用显微雕刻技术刻着新发现的极光波段——恰好与她修复的明代星图完全重叠。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陆昭南的额头抵住她的防护面罩。隔着手套交握的掌心里,唐卡的金粉与极光的粒子正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某种超越时空的络合物。窗外凤凰花被暴雨打落满地,却在他们脚下拼成北斗七星的形状。
二十小时后,挪威极光观测站的直播镜头记录下奇异光斑。天文爱好者们争论这是新型地磁暴还是外星信号,只有沈青梧在修复室轻笑出声——那是陆昭南用无人机群在电离层写的汉字:"揭裱刀与极光镜,皆是时光褶皱里的听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