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编制考试入围面试的考生,笔试成绩相差基本不算太大,如今的考生在笔试前都会有计划地复习,无论自己复习还是报班学习,围绕着考试大纲,基本不会有什么偏差。但面试成绩往往相差较大,常常会出现笔试第二名、第三名的逆袭上岸,第一名反遭淘汰落选。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参加编制考试入围面试的考生,同一岗位的笔试成绩相差基本不大,如今的考生在笔试前都会有计划地复习,无论自己复习还是参加辅导班,围绕着考试大纲,基本不会有什么偏差。但面试成绩往往相差较大,常常会出现笔试第二名、第三名逆袭上岸,第一名反遭淘汰落选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总结下来,原因有这么几点:一是考生的生长环境、性格特征、交际范围、生活阅历等客观条件上的不同,答题语言无意间流露出的价值取向差异化,这会影响宏观因素,如综合分析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应急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二是参加编制考试考生本人的理想抱负、兴趣爱好、知识储备、语言表达等主观意识方面的渴求度不同,答题的态度观点会影响到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职动机和自我意识方面的考核。三是参加面试者的仪容举止、穿着打扮等日常行为习惯的不同,给人的舒适感不同,这影响着对举止仪表的考核。这些差异化的存在,既能影响分数成绩,也是考官判断是否经过机构培训的依据。对于考生而言有利有弊。因此,考生既要利用这些差异化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又要通过差异化的答题打动考官,拿到高分。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明确规定了公务员应当具备的通用能力,而且通用能力同样适用于事业编制的招聘录用,这也明确地告诉所有参加编制考试的人员,知识不等于能力,你要按照通用能力标准重塑自己。因此,建议考生多看一看,把通用能力重塑当成迎接面试的必修课,认真对照,调整自己,消除差异化,形成个性化,实现脱胎换骨。
《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信很多考生之所以考编制,实际目的是“齐家”,稳定收入,旱涝保收,然后“治国、平天下”。恰恰忽略了第一步“修身”的重要性。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就是让所有想进入公职序列的人员先“修身”。当你对照标准修正自我的时候,你的答题就会发生本质性的改变,“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才有可能实现。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担负重任,先磨炼心志,锻炼筋骨,感受身体的饥饿疲劳,感受生命的痛苦艰辛,通过磨炼,让心性变得坚韧沉稳,办事能力和责任心得到提升,真正能把任务做好。能够深入理解这段话,也就明白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为什么会这样要求了。
从理论上讲,同一岗位进入面试的考生之间,知识方面的差距是很小的。据笔者了解,近几年同一岗位的第一名和第三名之间相差8分以上的情况并不多见。在面试环节,笔试成绩相差8分,可以忽略不计,8分经过比例之后不过是3.2分,而面试分差20分甚至以上都很正常。因此,进入面试的考生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也不能掉以轻心,只要进入面试环节,无论是第一名还是第三名,都要有从零起步的心态,集中精力,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认真对待这临门一脚。
可能有的考生该说了,都按照通用能力标准重塑自己,那不就都一样了吗?我要说你问得好,还要说你问得有点儿脑残。只能说明你太不关心国家和社会。你不知道几乎每个月都会有贪官污吏被查处吗?同样一所大学一个班级,有人啥也不会,有人身价过亿,难道学的内容不同吗?
千万别把知识当成能力。千万别为能力缺失找借口。
就是这一篇小文章,有人从中受益,有人挑三拣四,有人学以致用,有人当作垃圾。不是文之错,而是心不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