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我的一个同事接了个非常规项目,之所以说这个项目非常规,是因为她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项目,最令人费解的是,客户居然指定只要她来做项目经理。说话,很多咨询顾问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管多大的困难,摊上了,也不会怕,会积极面对,所以她把项目接了下来。然后组了一个四人团队,我是项目成员之一,本来有一位成员是有这方面项目经验的,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他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而且到项目关键的时候,他退出了,也就是说,最后所有的工作都落到了我们三个人头上。
尽管我说项目经理没有任何的类似项目经验,但是我和另外一个成员也仍然是张白纸,也就是说接下来,我们三个毫无“经验”可言的人,要面对一个全新的项目,而且要在客户提出的一个月以内完成所有的成果。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三个把工作计划书一写,然后“掐指一算”觉得蛮容易,于是欣然应承,能够欣然应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我们三个预估完工作量后,觉得so easy……
但是接下来,工作难度和工作量都远远超出了我们三个的预期,几乎是没有了周末,也没有了晚上(这也是我这么久没有更新文章的主要原因),来回倒腾、不停测试,虽然我们已经那么拼了,好几晚大家都是凌晨3、4点才睡的,而且三个人几乎是错开时间睡,真是非常苦逼,感觉自己像一棵草……但是第一次汇报时,几乎完全被客户否定了,好在,这一次这些高管们非常大度,看我们几个“没精打采”的样子,不仅没有很多的责备,反而不断安慰我们,说让我们再多花点时间,并且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但是,接下来几天,我们依然没有很清晰的方向,这一次,客户的某个高管朝我们项目经理发火了,那个时候我们甚至都想到放弃了,想告诉客户说,我们做不来,给你调公司其它团队吧,或者也想直接说——我们不陪你们玩了……但是大家互望了对方一眼后,还是觉得这太丢人了,以后在公司肯定是抬不起头了(算是面子救了大家),本来就年轻的三个人,这下肯定要被人说too young too naïve(太年轻、太幼稚)了,而更关键的是,我们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整理、分析的那么多数据,于心不忍,于是振作起来,继续工作……最后,尽管我们比客户预期的阶段性成果要晚了一周时间,昨天汇报的时候,却得到了客户的一致认同,虽然疲惫不堪,我们三个还是觉得这是一件挺有成就感的事。
写这么段经历,我可不是想告诉你一个励志的经历(如果读者诸君非常要这么读,我也不反对,哈哈!),事实上,我想说的是,这一过程中,我们三个最大的问题出在——高估了自己,或者说是低估了工作量。很早以前,微软就发现,工程师总受制于规划偏差,往往大幅低估完成项目所需的时间。
我的一个自己做生意的朋友,看我这段时间非常忙,问我在做什么,我告诉他在做一个XX项目,他问我们收了客户多少钱,我告诉他XX万,他非常惊讶地说,这么容易的事,给我十分之一,我就能做,那一刻,我就觉得他真是蛮无知的,哈哈!完全不能愉快的聊天了……类似的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在股市,牛市的时候,很多股民都觉得自己俨然就是一个专家、大师,分析任何一支股票都头头是道,一到大跌之日,绝大多数人突然就人怂了……
事实上,据我的观察,企业里从CEO到基层员工,几乎所有人都犯过这样的错误:总是低估任务的难度及所需时间,或忽略项目方案中的疏漏,也就是说人们通常都会出现认知偏差,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充分了解偏差,然后使用特定技巧和工具克服它们。决策时要三思而后行,设计多种方案,不要操之过急。
当然,关于认知偏差,哈佛商学院助理教授约翰-贝西尔斯提出了他的解决思路:一是了解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错误,我们三个当时对整个项目难度及工作量的估计是非常乐观的,甚至于觉得这个项目太容易赚了,这大概是我们决策过程中最大的错误,事实上,如果多一点时间,并不会出那么多漏子(尽管后来也算补上了,但依然是漏子);二是判明人的行为是不是糟糕决策的核心原因;三是找出决策失误的具体原因;四是重新设计决策环境,减少认识偏差的负面作用,增强个体行为动机;五是严格检验解决方案。用这五点来衡量我们当初接这个项目时的过程,没有一点是做得非常到位的。
最后,我想说,别太迷信自己,更不要刻意地为自己的认知找数据支撑,实际上在这个获取数据、资料非常容易的移动互联网时候,我们的任何观点都几乎都是可以找到“理论论据”和“数据支撑”的,因为我常常会高估自己,或者是有很多的认知偏差。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