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一向低调的“好爸爸”李亚鹏,发出一则带孩子回乡下小住的多图微博,一下就被顶上了热搜。
他写道:暑假来临,一路高铁回乡下祖宅小住几日。一个小院,一井清泉,一枕凉席,一顿饺子,一锅烩菜,田间转转,镇上逛逛,看看亲戚,见见故友,日月同辉,天地共存。
农家小院里的取水器和颇有年代感的搪瓷脸盆,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满满的回忆。
带着女儿在乡间小道上骑自行车,好不自在惬意!
李家两姐妹的穿着也十分接地气,全然没有城市孩子的时髦花哨,却也透着一股自然清新。
微博下面更是清一色的网友点赞:
乡下蝉鸣鸟叫、鱼儿戏水的夏天,在我们的儿时记忆里并不鲜见。
可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手机、电脑、电视、IPAD不离视线,周末或是假期,孩子都被关在“笼子”里做作业或参加各种补习班,对于大自然不光是没有接触的机会,更是“无感”的状态。
三毛的《塑料儿童》一文中,提到她曾在台湾邀几个孩子去看海,以使他们领略自然之美。孰料他们一路专注于手中的游戏机,到了海边仍不为所动,说这就是海啊,我们回去吧,六点半动画片要开始了。
短短二三十年过去,童年已经有如此差距,难以想象未来的孩子,又将度过怎样的夏天?
02
今日的城市孩子,正在成为远离大自然的“全自动化儿童”。他们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了与自然的连接。
申甲是一名8岁的女孩, 父亲是一名会计师, 一年前, 申甲被父亲从邵阳农村的老家接到了长沙。为让女儿习惯城市生活, 父亲给申甲报了培训班, 其余时间就是在家看电视。
慢慢地, 女儿的变化让父亲申先生不知所措, “到了城里后, 女儿慢慢地没以前听话了, 她看电视的时候,我跟她说话, 得说两遍她才会给出反应, 甚至还不耐烦地冲我发脾气。”
在了解到“大自然缺失症”之后,父亲开始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
“大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理查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儿童》里提出。它不是一种医学诊断,而是对于人们因为疏离大自然后出现的一系列病态行为的描述。
“大自然缺失症”的危害,远远不止是肥胖、身体素质差这么简单。
首先是导致感官迟钝。美国摩尔教授指出,“多媒体给人的体验是间接的、替代的、失真的,而且是形式单一的”,这会极大限制孩子的多感官发展。感官失调和迟钝会出现很多连锁反应,包括注意力下降,容易出现“暴力”行为等。
其次是阻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孩子最初的自信来源就是对于自己身体的掌控,我可以跳多远、爬多高?都影响着孩子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但现在的孩子参与的大都是“被规划好的活动”(structured play),玩积木或者玩跳棋,上美术课或者上游泳课,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自己需要被帮助的思维模式,阻碍自尊自信的发展。
03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要给孩子放暑假,而成年人没有?
提到这个问题,想必很多家长都会一时懵圈。
十九世纪中叶,在教育家Horace Mann等的推动下,美国进行教育改革,学校放暑假是其中一项,得到了医学界及心理学界的支持,他们认为学生长期“受压”,不利于成长。夏令营应运而生,而最早的夏令营只有一个主题— —亲近自然。
当我们把孩子塞给学校、塞给辅导班的同时,有没有想过:究竟把孩子交给谁,才是教育效果最好的、更让人放心的?
答案依然是,大自然。
首先,大自然丰富了孩子的感受力。
关心教育的人都知道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那是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类有7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后来他提出了人类还具有第八种智能——自然智能。
大自然真实、复杂而多样,是人类任何文化无法模拟的。具有自然智能的孩子拥有敏锐的感受能力,五官更发达,随时可以发现并区分自然界中的事物。
英国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给一个10个月大的男孩玩一张黄色卡片,然后用计算机模拟和这个黄色卡片相近颜色的卡片,成人的肉眼根本辨别不出来,但是这个孩子会非常轻松的把他经常玩的卡片拿出来。长期这样被刺激,这个孩子对色彩的敏锐度就会高过普通的孩子。
其次,大自然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力。
伟大的教育家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儿》里,开宗明义写道:“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大自然把漫长的历史进化成果压缩成遗传密码,“刻录”于人的大脑内部,教导人类进行自发而有效的学习。
达尔文曾提出过一个假说:同样的动物,野生的比家养的要聪明。因为野生环境太复杂,不停地刺激动物作出应对,使之更有主动性。20世纪的脑神经学家证实,实验室里的小鼠,即使在强化刺激的环境中生活,笼子里充满了各种智能玩具,但还是不如野鼠聪明。
大自然也是孩子获取科学经验的最佳捷径。科学知识、科学道理的真正源泉不在书本,而在于大自然,在河流、草地、山岭、树林之中。
所以,大自然就像一个全能的教育家,它时时都在帮助孩子们成长,使孩子们无一例外, 都能够成为无师自通的学习天才。
科学家发现,自然的绿色还能提升专注力。
密歇根大学实验室曾做过一项关于专注力的研究,要求两组受试者每天在安娜堡市的商业中心,或在密歇根大学植物园散步50分钟。一周后,研究人员对受试者专注能力进行再次评估,发现在植物园散步的参与者,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了20%;而在商业中心散步的参与者则毫无提高。
一个人的专注力提升20%是非同小可的,它相当于临床上使用一剂治疗注意力障碍药物的功效,如利他林、安非他命或右旋苯异丙胺。也就是说,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20%,将对个体的机能表现产生显著影响。
最后,大自然滋养着孩子的心灵。
纽约州立大学医学教授南希发现:生活在自然景观丰富地方的儿童,比起居住在自然景观稀少地方的儿童,患上精神类疾病的人数要少。
自然滋养着生命,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治愈能量。接触广袤的大自然,是陶冶情操,成就健康心理品质的最好途径。
04
很多家长会说,并不是不想带孩子接触大自然,而是没时间!
你想想,报了暑期班,还有夏令营,成绩稍差的孩子,还报了补习班,加上学校的暑假作业,“眼前的苟且”已经应接不暇,哪有时间去“诗和远方”?
其实,和自然的亲密接触,也有一些小技巧值得pick。
1. 家长要消除自身与自然的隔阂
有的家长本身就不热爱自然,就很功利地把“与自然接触”当成任务,结果抱着手机出去走一圈敷衍了事,真的就是大人和孩子都很无聊。
别做塑料家长,别当沙发土豆。当家长是个热爱自然的人,家中少不了花花草草,可能还有鱼缸,饲养小宠物。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也会对动植物产生亲近,走进自然,才会是有趣和有意义的。
2. 来一场“小而美”的自然之旅
不一定非得腾出十几天的时间,像李亚鹏这样,两三天的乡下游就很不错。或者饭后的一次公园散步、带孩子去果园采摘。
时间长短不是问题,关键还在于“用心”。
3. 别忽视了身边的大自然
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仍然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天空,就是最远又无处不在的自然景观。
我们都知道数学家阿基米德,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父亲是位天文学家。阿基米德从小就跟着父亲观察天文天象,在父亲的影响下,养成了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辩论的习惯,这为他日后在哲学、数学、物理等方面的造诣打下了坚实基础。
千万不要忽视了头顶的大自然。平日里,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天空的多变景象,云卷云舒,阴晴雨雪,日月星辰等等,都是丰富的自然景观,蕴藏着人类探索不尽的自然奥秘。
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孩子是小树,印象与感受是沃土,在沃土中生长的小树才有机会长成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