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期间,很荣幸得到合水一中唐建武老师的邀请,名义上是为咱们读书社的同学们做一期有关文学的讲座,实际上就是借此机会同各位同学探讨探讨有关文学方面的认识、体会和一些个人的经验或者实践吧。
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我姓唐,唐建武老师的唐,唐诗宋词的唐,雄唐盛汉的唐,雄唐盛汉,各领风骚,说到这个词儿,我就想起一句熟悉的诗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同学们,这个诗句出自哪里?对,毛爷爷的词《沁园春•雪》,谁会背诵?好,请这位同学带领大家一齐背诵吧: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同学们背得很好,哪位同学给大家用白话文解释一下: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娇媚,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这位同学翻译得也很好,请坐。
如毛爷爷所说,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也就是在座的各位同学。毛爷爷还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同学们,不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你们年轻人身上,其实,世界上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他们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国家和他们民族的年轻人身上,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自然规律,是无可替代的,我们要像周恩来总理一样,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同学们,你们作为高中学生,正是接受知识、发掘潜力和确定发展方向最好的年纪,由于目前科技和网络的高度发达,使学习的范围、深度和广度变得非常宽泛和深入,并且十分迅捷和容易,可以让大家从各个时段、各种渠道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和资料。
我们今天呢,就只探讨其中的一种,关于文学的一些知识。
一.文学的定义
1.普通意义上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文学呢?请哪位同学说说对文学的定义和理解(此处互动)。对,正如这几位同学所说,我们对文学的认识首先是从阅读中得来的,阅读的是什么呢?(提问)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呢?(提问)是语言文字。也就是说,从我们开始学习aoe,学习上中下人口手,学会组词造句作文的时候,就是在为阅读学习和创作文学作品作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会认识到,所谓文学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内心情感和心灵世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其表现形式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这是一般意义上对文学的定义,比如刚才我们背诵的《沁园春.雪》,就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在那个时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的老师跟我讲过,文学是人学。那人学又是什么呢?人学是指以整体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的本质、人的形成和进化、人的存在和发展、人的现代图景和未来发展等问题。
人学思想在历史上源远流长。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还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等,而文学就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人学思想的艺术。同学们请注意,这里强调了一个词语:“思想”,所有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思想,所谓思想,就是文学作品的核心观点。同学们都知道,围棋对弈,要有两个眼,棋才能活。同样的,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个“眼”,就是文章或诗歌的灵魂,是画龙点睛的那浓墨重彩的一点,有了“眼”,有了文章的个人观点,有了思想,你的文章才是你自己的,才是创作,而非模仿。那如果是大部头的作品呢,比如大家熟悉的《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和《静静的顿河》这样的长篇小说呢?其实,这样的作品虽然不是通过一些字眼或词语来表现作者的看法和观点,但它的思想意义更广博宏大,因为这样的作品反映的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人生经历、心灵世界等更深刻更复杂,更容易提炼出一定时期人类共性的命运和历史进程。对,这里强调一个词,共性。所谓共性是与个性相对的一个词语,真正的有历史使命感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一定是某个群体、阶层或阶级的人类的共同命运,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大众的作品,才是引领人类反思和前进道路的作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学。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三部作品。
3.文学的方向
讲到这里,我要向大家问一个问题:文学只是反应我们已知的世界吗?(此处互动)对,回答是否定的。文学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回顾,就是写过去已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修正人类前进的方向。这种写作,是大家都熟悉的,也是大多数作家的写作方向:还有一个,是远眺,就是以普通人看不到想不到的敏锐、勇气和前瞻性去写未知人类社会的前景或命途,或憧憬,或警示,使大家提前看到自己以及后辈们的未来,督促大家对现在的生活方式、道德信仰、科学研究等意识形态进行思考,使人类文明能够更好更快地进行下去。这也是文学家的历史使命,对于这个使命体现最深刻的就是科幻小说。我想问问在座的同学,有谁读过刘慈欣的《三体》?读过的同学请举手?(很遗憾或者很高兴)有谁知道《三体》包括哪三部作品?对,分别是:《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他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
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向这个方向和目标努力并发展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提升的途径
1.确定自己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它能调动起人的生命力,使大家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乐此不疲。人对自然产生兴趣,就能引发出对事物的体验,对问题的思索;人对生活产生兴趣,就能引发因好奇而实践,因验证而发现。古往今来,许多成就辉煌的成功人士,他们的事业往往萌生于青少年时代的兴趣中,延着兴趣开拓的道路走下去,找到了自己事业成功的路径。
牛顿从一个苹果成熟落下而引发了联想,对这个我们不在意的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因为对某岛上动物外型的异样产生兴趣,提出进化论;有一家杂志用“终日计算,冥思苦想”为标题介绍杨振宁的物理研究,杨振宁说,他不同意这个“苦”字,研究物理是没有苦的概念的,物理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只要他对物理学有了兴趣,就会被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吸引。
确实,同样从事学习或研究的两个人,有兴趣的人是“我希望能学”,没兴趣的人是“希望我能学”,主动与被动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据心理学家验证,人若拥有良好的心态与强烈的求知热情,他的灵感便会一触即发,如泉眼般源源不断,那么结果也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愁眉苦脸地去探讨,就像一部机器,没有想法,说不定不仅得不出方案,还可能弄巧成拙。由此可想,为什么我们身边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因被逼学习而跳楼;因被逼练钢琴而砍手,他们为了摆脱约束获得自由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就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而热爱者善于发现其中的奥秘,是自觉自愿甚至克服各种困难也要去学习。这就是“有兴趣”与“无兴趣”的最大区别。
同学们,你们作为高中学生,一方面课业很重;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和媒体的诱惑,以及学校和家长的引导,很多时候,自己不知自己的兴趣所在。今天,可能受同学影响,进了文学社;明天,可能受家长逼迫,去学习音乐;后天,又可能因一时喜好,去学习绘画;或许,有一段时间会觉得,啥都喜欢,啥都想学。同学们,你们中间谁是这样的?不要怕,大胆地说出来。但是,这是不可能的,除了个别天才,我们大部分人不会是全才,何况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进行学习深造,即使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都不一定会出成就,何况还好高骛远呢?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弄清自己的兴趣所在,排除诱惑,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一心一意地向这个目标和方向去努力!
2.悟性
悟性是指对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和洞察力,主要指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每个人的悟性是不一样的,它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但每个人的天赋是天生的,好的天赋可以使人在某方面事半功倍,甚至成为才赋优异的神童。比如一些少年大学生、少年文学家等,他们在学习和文学方面的天赋就比一般人高,再加上个人努力,就会早出成就。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但是1%的灵感往往更重要。”所以,我们在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时,应该选自己有天赋或者说擅长的,而非爱好的。当然,如果你的爱好正好是你的特长时,那么恭喜你了!同学们一定有这样的经历,老师教你的某个课程,你会觉得很容易,一听就会,但某个课程,却感觉很难,再三学习思考,却常常不得要领。是不是啊?(互动)那就说明,对于前者,你有更好的天分,也就是悟性。咱们在座的同学既然都是读书社的,选择了阅读和写作作为自己的爱好,那么,我现在提个问题,你们对于文学的悟性表现在哪个方面?比如你读了某本书会有什么感想?看了某部电影会有哪些想说的话?你外出旅游,会有何种感悟?(互动)谁来谈谈?当然了,也可以自己思考,在文学这方面,你有没有超过常人的悟性或独特的感悟?如果你有,那么恭喜你,如果再三证实,你在这方面悟性平平,那么,我建议,你最好还是向着你有天分和悟性的那个方面去努力,那样才会事半功倍。
3.阅历
先说阅读。对于文学的兴趣爱好除了天分之外,多是从阅读中得来,而阅读的范围要尽量的宽泛和广博。这个毋庸置疑,学校和全社会都在提倡全民阅读,强调: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有句话大家都知道,就是宋代大儒张载的名言:读书和教育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请哪位同学讲讲这句话意思?简单说来,就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当然,这四句话还有更深刻的含义,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去查查网络,以作更深刻的领悟。
那么,就是说,阅读的目的是培养、提升和创作。
此处,我要强调一点,常言道,文史哲不分家,上面虽然提到阅读范围要广要杂,但在向着文学创作努力的方向上,要读的书应以文学、历史和哲学为主。文学书籍,是最大限度体现中国汉语言文字之美的书目。前几年,网上流传了一首英文诗,这首诗用中文可以演绎成多种版本,请同学们齐声朗诵:
<普通版>:
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爱太阳,但烈日当空时你却往荫处躲藏;
你说你爱风,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
所以当你说你也爱我,我却会为此而忧烦。
<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君乐吾兮吾心噬。
<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
<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
同学们,汉语美吗?是不是魅力无穷?你们喜欢吗?
好,所以,我们热爱文学,首先就要热爱自己的母语。因为,母语是我们的民族语言,只有本民族、具备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语言习惯和生活环境的我们自己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并欣赏。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外国名著,在我们读来会觉得面目可憎、语言乏味的原因。因为那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不具备那样的语言环境和习惯,所以,它们语言之美我们也无法体会。
再说历史,首先,读史以明智。因为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所有事件的一种记录和评价----各种各样的人会带着各种各样的感情立场、目的方法和原则对古今中外发生的各类事件进行不同理解和表达。读史就是通过古今比较、中外比较,基于不同派别和立场对同一事件和人物的不同表述进行比较、质疑和鉴别,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发生的某件事或被历史记录的某个人,这样,一步步你就走近了真实。比起那些只看到一面或一种表述评价的人来说,自己的理解当然更为全面更为理智了。在比较古今时,历史会告诉我们,它在现实中烙下的痕迹,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在比较中外时,历史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东西方会有不同的民族特性、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处事原则和宗教信仰,这些不同又对历史和现实的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认识和思考,会在我们的头脑中产生联系推理和其它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一个趋近客观的判断,这就是明智的由来。
其次,读史使人眼光高远和视野开阔。历史的内容是十分宏大的,所记录的人物和事件多不胜数,任何一件事或一个人在历史的海洋里都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充其量只能激起一些浪花或泡沫。比如对一个地方而言,在其内部看,此地就是世界的全部,在其外部看,它就成了世界的一部分,在无尽的空间看,它只不过是无限空间的一个点。对一个人而言,小时候的一件大事,比如说话或上学,在当时可能是他世界的全部,几年后成为一部分,放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也就是一件小事,放在当代史中就更不用提了,而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它几乎不存在。同样,读过并知晓历史之后,我们再评价一件事或一个人时,把它放在整个历史时空或某一特定时空看,我们看待它的尺度和界限就很自然地趋于无限长和无限宽甚至无限深,在对它认识得较为准确客观的同时,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和视野也长远开阔了。当然,不仅读史,读其它东西——简单地说,只要你扩充你大脑的信息量,不管是哪种形式,都会使你眼光更长远视野更开阔。
最后,历史会拓展想象力和记忆力。如上所述,读史能扩充你大脑的信息量,而信息量越多,在思考问题解答疑问时,可供选择提取的信息就越多,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也越多。而记忆的本质过程是重复和联系,想象的本质过程也就是不同形式的联系。所以在记忆和想象时,所记信息与脑中相关信息的联系越多,记忆越深刻准确,想象力越丰富。比如康有为梁启超两个人,记戊戌变法可以把他们记住,而如果我们知道他们的生平,他们变法前和变法后的所作所为,及他们对当时和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我们会记得更牢。如果我们还知道同时代跟他们相关的人和事,那当我们看到康梁这两个名字时,我们不仅会想象到更丰富的信息而且又把与他们相关的一切记忆了一次。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大文豪雨果曾说:“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力更能深化自我,更能深入对象。科学到了最后的阶段,就是想象。”
培养想象力的要点是:不执迷于事物的表象。即不要以为写文章只是写文章,它是写想象,写心意。执迷于表象的描述有无穷的烦恼,解脱了“形”的约束,就有无边的想象。到那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完全是精神的高度自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有了想象力,在平常的事物中,也会写出无数不平常的美妙事物。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只能通过阅读,才能在有限的知识上进行无限的想象,好比一生二,二生三,最后生万物一样,但是空空的零是生不出想象力的,要打破这个零,就要进行大量的阅读。
再说哲学。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本源)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也可以看作一种方法,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同学们现在主要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但大家也可以读一些其它内容的哲学,这可以开拓视野,锻炼心志,得到启发,使你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加全面深刻和客观。
还有一点,个人经历。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经历一定是从自身经历及见识中得来的。我想问问同学们,当你们在假期出门旅游时,是不是会有更多的感想?并且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是的,出门在外所看到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风土民俗、人情传说,不论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均在交流互动中得来,是极具个人感悟和情怀的一种主动的寻索和探求。所以说,读书,不仅要了解,更要体悟;行路,不仅是人走,更是心随。二者之有机结合,虽然繁杂,但在写作过程中,作家本身会对其进行理性的拣选和剔除。只有两者结合,方能形成一些成熟的经验与思考,是作家在生理年龄上形成的心理年龄。心理年龄越成熟,其创作观念、态度及结晶自然更浑厚圆润,在睿智的语言和深沉的思考中,以有限的文字最大限度地表达作家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4.持之以恒。
有关坚持,已是老生常谈了,文学和其它学科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不可偷懒,不可取巧,都要以坚强的毅力坚持下去。老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负有心人。
真正的作家,对于创作,是无任何功利之心的。大凡创作之路,都是孤寂艰辛的。多数作家在创作过程及创作完成之后,都不会得到时代和社会的理解和认同。这样的作家,一生没有同志,缺乏理解,甚至会受到嘲笑和打击。面对这些,作家本身也可能会陷入困惑和迷茫,也许终其一生,到最后却会发现自己走入了死胡同,陷入黑暗,这是作家自身的悲哀。比如我们大家熟悉的路遥,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他独自一人租住在小旅馆里,承受着孤独和寂寞的同时,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在最后的两年,更是用生命来完成这部作品,当作品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他都没有钱去北京参加颁奖仪式,最后受到他弟弟的资助才去北京的。
面对这种前路,作家如无发内自心的挚爱和坚强的毅力来战胜困难,坚守原则,自然会半途而废。只有真正能够忍受孤独,安守贫困,承受各种打击的人才能坚持到最后,完成益于社会的创作结晶。
当然了,在现在的新时代下,通过网络上的各种新媒体,作家的命运会比路遥好一些。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大多数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成为作家,而只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超越自我,那么我们就不必有这样的担心。
三.个人的创作经历
最后,我来分享一下个人的写作经历,但愿能给同学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前面说过,我姓唐,没说过的是,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我的父亲喜欢文学,并且长期担任《合水县志》和党史的编纂工作,我对文学的爱好就是受父亲的影响。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自小就特别喜欢读书,一路坚持,直到参加工作之后,开始往外投稿,也获得过一些征文奖励。但因工作太忙,精力有限,作品也不多。之后,我突然生了病,有十年时间不能工作,也摒弃了这个爱好。但是,当病情稳定后,我就觉得,没有阅读和写作的生活很是乏,心里空虚,不知道生活的意义,也体会不到生活的快乐。于是,我又重新拿起书本,开始阅读、思考和写作,并在一些省内外报刊和杂志上发表了一些文章,2018年初,出版了散文集《走在春天里》,收录了我2010年至2017年的一些散文,有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描写,对自然和职业的讴歌,对人生的感悟,以及一些文学方面的思考,愿意读的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跟我联系。
所以说,文字于我之意义,是茫茫海面上的心灵灯塔,是照亮生活的一束光,是因境逆旅中的一束光,使我的身心有个归宿,让我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愿你们大家也如是。
我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