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赢姓白氏,名起,其先祖为秦国公族,故又称公孙起 ,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他熟知兵法,善于用兵,是中国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
白起的先祖死秦武公的嗣子公子白,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秦武公的同母弟弟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是为秦德公。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附近的平阳,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白起的父亲希望白起长大能像名将吴起一样英勇,就给他的儿子起名为白起。
白起少年时就沉默寡言,沉稳果断。他对兵法十分痴迷,常常在岐山附近观察地形,模拟派兵布阵。白起十五岁参军,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秦国丞相魏冉看中,并调到身边着重培养。
秦昭襄王十二年,秦昭襄王雄心勃勃,意图谋天下,推行军功爵制,选拔人才。丞相魏冉便把白起举荐给了昭襄王,辅佐秦昭襄王,屡获战功,次年,秦国开始向东面的韩魏反攻,由白起领兵攻取了韩国的新城,凭此战功,白起从左庶长升到了左更。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白起以左更统兵,于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后升为国尉。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再升为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大举伐楚,攻克楚都郢城,占领楚国大片土地,因功受封武安君。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白起率兵大破赵魏联军于华阳以救韩,掳获赵魏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魏将芒卯败逃。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最终魏国被迫献南阳与秦国求和。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韩国汾水之畔的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白起攻占韩国位于太行山南的南阳地,目的在于截断韩上党郡与其南半部的联系,夺取上党。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野王投降秦国,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韩桓惠王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便遣使投降赵国。赵孝成王根据平原君赵胜等人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大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这也为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点燃了导火索。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白起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坑杀赵卒四十万。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创造了中国先秦战史上最大的一次歼灭战战例。战后白起主张乘胜进军,攻破赵国。韩赵两国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终秦与赵、韩停战言和,各自撤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秦昭襄王再起兵攻邯郸,白起百般劝阻而不纳。后久攻不下,拟派白起为帅,屡遭他拒绝,因此触怒秦昭襄王,同时又得罪范雎,被黜为士伍,放逐至阴密。
秦昭襄王(前257年),十一月,秦军不断战败的消息,引得昭襄王迁怒余白起,最终赐死于杜邮。
白起“死而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在其死后,乡邑地方都建祠祭祀他。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攻城七十余座,于作战中料敌如神,出奇致胜,威震六国,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又与韩信合称“韩白”,后人还常将其与韩信、卫青、霍去病等合称为“韩白卫霍” 。唐代时位列武庙十哲。其军事思想对后世兵学颇有影响 。六朝以后,白起被道教纳入神鬼谱系,逐步得到抬升和神格化,到元末明初时入列仙班,成为神将 。据传,白起著有兵书《阵图》《神妙行军法》,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