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总是后知后觉,总是缺乏点仪式感的家伙,要不是早上楚宜叫我帮着找早安童诗的材料,我居然都不知道今天是腊八节。
说到对这个节日的全部记忆,仅限于一碗腊八粥里,查了资料才知道除了八宝粥的别名之外,它还有“佛粥”以及“七宝五味粥”这些个高大上的名字,因为这本是一个佛教节日,为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而设。各寺院在举行法会时,以香谷和果实熬粥供佛,赠送信众,传说喝了这碗粥,便能得到佛祖保佑。
不过节日的来源从来就不止一种传说。和端午节假借纪念屈原之名,其实更早就有传承一样。早在先秦时期,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和“腊”相关的腊祭习俗,一般选在十二月,所以十二月也被称为“腊月”。
“腊者,猎也。”古人在冬天没法种地,只好去打猎,打下了各种禽兽野味之后再做成腊肉去祭祖。越是从前,人们就越是重视祭祀,除了列祖列宗之外,腊祭的对象还有门神、户神、宅神、灶神和井神这五位家神。那时过的节叫做“腊日节”,具体时间历朝历代也不固定,而民间似乎还不流行喝粥。
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身为虔诚佛教徒的梁武帝干脆把腊日节定在十二月二十八,就是佛祖得道之日,“腊八”这个名字开始出现在史书上。
佛教是主张不杀生的,后代祭祀的风气也淡了下了。况且,喝粥毕竟是比吃腊肉更大众的,腊八粥也就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早上在查找关于腊八节的诗歌时,发现了三首关于这个节日的古诗,恰好是三种不同的生活状态。
腊 日
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往年的腊八节真的太冷了,但是今年的腊八不一样,冰雪消融,连萱草和柳树都发芽长叶了,似乎春天马上就到了。
天气这么好,下班后哥儿几个走起,纵酒狂饮欢度良宵,行不行?
可是想到皇恩浩荡,赏赐了”口脂面药“,还是用容器装好,带去回家吧。
“紫宸”是皇帝的宫殿, “口脂面药”是护肤品,“翠管银罂”则是装口脂面药的容器,大概是竹管银瓶。年终奖有护肤品,容器也这么讲究,唐代官员的福利还真是体贴入微。而能进殿受赏说明杜甫受到皇帝的重视,他心里那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再次燃烧起来。
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刚刚过去,杜甫终于回到心心念之的都城长安。意外的暖冬好似他此刻的心情,好日子就要来了。至于不能尽兴喝酒,那是甜蜜的烦恼罢了。
刚在朝廷就职的杜甫在长安城感受暖冬时,闲居在家的陆游则在风景如画的山阴乡村间漫步,江南的冬天,是这样的。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月的微风里已经有了春意,拄着拐杖散步,路过我的邻家,看到柴门里面炊烟袅袅,野外水边耕牛的脚印重重叠叠。我身体不好,需要的只有药物,也没有徭役征召,所以赋闲在家。今天邻居把腊八粥送给了我,这江边小村春的气息越来越浓厚啦。
“多病所须唯药物”是杜甫的句子,出自他晚年在成都草堂写的《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亲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其实杜甫并不总是忧国忧民,也有热爱生活,知足常乐的一面。
金代的元好问也借用过这句子:多病所须唯药物,一钱不值是儒冠。
但显然在他这儿,牢骚就多起来了。
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也不大好。自己的意见不被当权者所采纳,甚至被排斥,于是罢官回家隐居起来。乡村的优美风光和淳朴人情对他来说是一种治愈,腊八节时候已经能感受到春的消息了,一碗暖暖的腊八粥喝下去,感受万物的更新,是否自己的人生也会迎来新的篇章呢?
不久之后,正是在这个西村,陆游写了一首更有名的诗作,《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寻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而最后选择发出的,也是我最喜欢的,是陶渊明的《蜡日》。
蜡日
晋·陶渊明
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蜡(zhà)日:即腊祭的日子,陶渊明那会儿还不叫腊八。
风雪送走了一年剩余的日子,气候已经和暖起来。门前两边种着梅与柳,那绽开的梅花一朵朵,一束束,串成一条。我吟诗高歌,你说自得其乐,酒中的惬意何其多!说不上酒中的快乐有多少,那石门山中还有无穷奇妙的歌。
相比较来说,杜甫多少有点沾沾自喜和说不清的小纠结,陆游则是深度的文艺清新范,陶渊明就要洒脱的多。风雪又如何,有梅花开,有柳条青,对着佳景,和好友一起痛饮高歌,这份快乐还没有尽头,在远方的山谷中,激发诗意的奇歌还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