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相信,跟10年后的自己相比,现在的自己一无所知。我们要学会基于现在的蛛丝马迹去推理未来,也要学会放飞想象去猜测未来。
作为一家始终聚焦建筑劳务产业的公司,我们想跟您讲一讲我们对这个产业未来10年的预测。若有共鸣,愿有幸与您携手,同赴未来。
1 商业模式向“预付款-提供劳务服务-根据服务质量结算尾款”演进
现在这个产业的商业模式非常差,作为这个产业中实际供给方的包工头是一个两头受气的状态。
做生意讲究“低买高卖、先拿后付”,包工头很难做到“先拿后付”,于是只能变本加厉的“低买高卖”,但其实依然扛着巨大的现金流风险。
这两年严监管让回款相对更有保障,但这只是降低了风险,没有改变商业模式依然很差的问题。
恶意欠薪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当建设单位、建筑企业都没钱的时候,建筑农民工还是会面临欠薪问题,这实际上还是因为现在这个商业模式下,下游通过要求垫资把大量的风险转嫁给了上游。
与此同时,对下游也并不完全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在成本上产生了大量的风险溢价。
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政策的不断细化以及互联网对整个行业的渗透,一个通畅的信息渠道会推动行业的商业模式向“预付款-提供劳务服务-根据服务质量结算尾款”演进,供给方的风险极大缓释,需求方能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好的服务,这其实是各方共赢的局面。
2 行业供给加速规范化
2020年的最新数据还没有出来,按照2019年的数据,我们国家建筑业的产值约为人民币24.8万亿,其中建筑劳务产业的产值约为人民币6.2万亿,而建筑农民工的总收入约为人民币3万亿。
也就是说,在建筑企业和建筑农民工之间的管理费用、层层转包、资金占用、回扣返佣等等加起来,大概是3.2万亿。
从收益分配上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比较“乱”的行业,因此,最基层的从业人员——建筑农民工也呈现出逃离行业的趋势,2019年我们国家的农民工人数超过了2.9亿,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是建筑农民工人数较2018年又减少了数十万,从前几年峰值时的超过6千万人,经过连续几年不断下降,2019年只有5,437万人了,建筑企业对“用工荒”的感受越来越深。
但是建筑农民工的平均薪酬在农民工群体中位居前列,所以这不只是薪酬的问题,我们认为,直观印象中相对危险且艰苦的工作环境、大量“挂靠”的行业现状导致的劳动权利保障缺失、舆论对建筑农民工群体的过度悲惨化都是从业人员流失的关键因素。
因此,未来行业供给会加速规范化,交易链条缩短,交易主体法人化,法人治理合规化。我们甚至相信,建筑劳务业务的复杂性、离散性和随机性,很可能会推动管理科学的革新,催生出有别于现有的成熟组织形式的新型法人组织。
3 真正进入数字化时代
建筑业一直是我们国家第一大产业,但是相较于其他产业,建筑业的数字化程度一直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之前市场红利很足,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不足。
但是我们国家城镇化进行到现在这个程度,2019年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60%,但是这个数是用城镇常住人口算的,实际上我们的很多新农村建设,也已经进展得非常好了。
这背后有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建筑业在本土的市场红利已经很少了。建筑企业只有两条路——要么国际化,去新兴经济体继续吃市场红利;要么拥抱新工具、新模式,降本增效。
然而,国际化的进程受到疫情的很大影响,因此,建筑业会比以往更加积极地迈向数字化时代。相应的,作为建筑业上游的建筑劳务产业,也会一同数字化。
近两年在监管部门大力推进下,工人的实名制信息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只是数字化进程中很小的一步。未来,5G等新技术的应用会从工作过程数字化和工作结果数字化两个层面帮助建筑劳务产业实现真正的“数字孪生”,为建筑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巨大价值。
例如基于低成本的RTK技术,在安全帽中加入定位终端,实时监测工人的位置,这是工作过程的数字化;在铝模板等材料中加入定位终端,则可以实现工作结果的数字化。
总体而言,可以毫不犹豫地下一个定论——在未来10年里,建筑劳务产业势必会发生巨大的供给侧改革。
大家有没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一起探讨。一起和劳查查帮助劳务队伍进化升级,一起服务好我们的建筑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