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亿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没有父母的参与,在乡村,县镇,或者大城市,我就是其中之一。
不知道为什么电视上面那些十多年没见过父母的孩子会泪流满面,嚎啕大哭,不是这样的,十多年如果不见父母,而且还是从不记事的年龄开始,孩子基本上对父母没有一点感情,是的,没有一丁点,可能导演需要这样的戏剧性,就像很多的选秀节目,台词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看起来像直播而已。
当留守儿童小时候没有体验过父母之爱时,作为旁人,千万不要让他们立马生活在一起,这样很痛苦,亲情是假装不来的,就算和父母生活了,始终会有一层隔膜,你想拿开那层隔膜,不管你怎样努力都会撕烂,也补不起。
当小时候父母忍心把你寄养在别人身边十多年,这样的父母还是不要和他们有任何的情感牵绊,真的没必要,孝,这个字是父权时代的专制词汇,父母生你下来,不是让你孝的,而是要让他们担负起所有的责任,不管你犯了什么错。
童年,对于我是很自由的,外公,外婆没有刻意的让我学习,而是放养性的教育,虽然有点穷,但是村庄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没有城市的孤独,毕竟整个村庄的人都是互相认识,如果村庄的温度和城市的现代化结合就更好了。
在村庄,谁家的老人要是满八十大寿,全村的人,还有隔壁村的都会来参加宴席,那个时候吃饭都是在晒谷场,几盏昏黄的小灯光,小孩坐在一起,女人一桌,喝酒的男人围一桌,老人们聚一起,黑色的夜看起来也不那么的冷清了。
饭后,田野里面的蛙声就是最好的安眠曲,星空保佑着村庄的收成,风每时每刻都在撩麦浪。
每个星期都会有放映师来村里放电影,那时候我看不懂电影,只喜欢打打杀杀的东西,当然没有《天堂电影院》里面的那些故事,全村人都无比的平凡,身边很多的人也不在,年长的那些人也离开尘世。
外公外婆还健在,虽然他们也离开了村庄,生活在城市。但是感觉城市让他们感到很陌生,再好的科技,建筑,城市规划,便利店对他们而言都不是那么的惊奇。
当时我在内江读小学,初中,已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亲在内江一所医科学校里面开食堂,每天起早摸黑给学生们做包子馒头豆浆油条稀饭,父母对于我而言真的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可能他们也是这样的感觉。
再多的大道理也战胜不了人性的真实想法。
外婆的村庄是全中国几十万村庄之一,没什么特别,谁家的楼房有三层基本上就是土豪了。
读小学二年级,我每天要走路四十多分钟去学校,很多个夏天我都是赤脚走天下,什么地方都敢去,现在让我光脚在平滑的城市水泥路上走都不敢了,再说也没必要,那时候是因为穷才赤脚,真的不是体验什么荒野生存,也不是因为我有多勇敢,穷,会让你飞速成长,但是也会让你的自卑急速增加。
我很喜欢那些自由生长的小孩,没有经济负担,也没有精神压力,完全随性发展,满脸的自由,不像我,虽然小学,初中,高中都被同学推荐为班帅,但是我还是没自信,有点自惭形秽,当然大学没读。
一个人有钱的时候,最喜欢回忆自己穷苦,落魄,凄惨的时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可以衬托出自己现在无比的牛逼,风光。
也不是,我喜欢童年的那个自己,有外婆,外公,我们互相最了解,他们知道我怎么来的,我也了解他们的原始状态。
在这个谎言当道的时代,外公外婆的言行举止让我形成了善良真诚的思想,幸好我没有把高墙当榜样。
我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城市有我的梦想,村庄有我的童年。
外婆的村庄离我越来越远,但是我却越来越怀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