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或许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欲望,而是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但是,我们思考的,又是什么呢?
机器人伴侣的出现——当它以成熟的人类表象,并被赋予了情感和人格特征,我们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势必会变得格外的微妙与谨慎。
机器人伴侣的介入,会使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变化吗?
它是否会打破一些规则原有的平衡?
纪录片《明天之前》中探讨的话题令人深思,其第一集《机器人伴侣》所展现的高科技与创造性更是令人讶异。
对于生产者来说,它是赚钱的工具,是名利的梯子,是划时代的荣耀。
对于研发者/技术人员来说,它是科技上的挑战,是一种成就,一种满足。他们赋予它生命、个性、甚至人格。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机器人伴侣的精密程序几乎能充分满足他们对于伴侣的所有期待。设置伴侣的性格,去了解她,与她互动,告诉她你喜爱的、渴望的,在此你可以毫无保留。总之,她将按你所需,应你所求,成为那个你理想的“完美伴侣”。
“爱”于机器人而言,程序告知它爱是友谊、忠诚、理解、耐心和宽容,它似乎比我们更懂得爱的真谛。就使用者而言,机器人伴侣不仅具备玩乐的功能,它在心灵上给予的温暖和陪伴似乎是更令人着迷的所在。
在我个人看来,机器人伴侣的到来是必然的事情。无关好坏、对错,选择权完全在你自己手中。
生活本就千人千面,在情感中受伤的人,厌倦了亲密关系的不稳定性,不愿再花时间和金钱去迎接新的、无法把控的情感。他们宁愿撇掉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而寻求更加可靠的依伴。
“至少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她依然在那里,在我身边。”
还有许多社交困恐,或喜欢独处的人,遵从自己的意愿在活着。没人能评判他人选择的权力、倾诉的对象,以及性爱的自由。不管怎样,他们的的确确得到了想要的慰藉。
机器人伴侣的介入,会使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变化吗?
它是否会打破一些规则原有的平衡?
我认同其创始人Matt的说法:“它们只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用途而制造或编程出来的,就和别的设备一样,只是机器。它不是取代女性的存在,我更愿意说它是另一种选择。那些借此物化女性,对机器人伴侣暴力虐待的人,他们面对真人时也是同样的。”
这一切取决于使用者的三观、态度,而不是机器人伴侣的出现影响或改变了他们的善恶。
我也同样认可反对者Kathleen(剑桥大学人类学博士、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伦理学教授)的观点:“设计的程序营造的你需要的一切都只是幻像,机器是没有感情的。你或许可以倾诉,可以得到某种方式的满足,但人们相互间的信任、恐惧、焦虑、交流经验的成长,是无法得到回应的。这将拉大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增加世界人际关系的异化。”
是否将机器人伴侣当做人来看待,取决于不同个体在自身境遇下对亲密关系的定义与情感需求的选择。
科技的迅猛发展,定然是利大于弊的。但机器人伴侣的出现——当它以成熟的人类表象,并被赋予了情感和人格特征,我们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势必会变得格外的微妙与谨慎。
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带来的争议性其实在不少影片中已淋漓呈现。
“我并不反对机器人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工具,但是当人们开始宣称机器人可以和人类互换或者可以代替亲密的人际关系,那我就认为有问题了。”Kathleen在视频中再次强调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使用价值来衡量吗?
人与人之间才有的感情联系,可以被取代吗?
毋庸置疑,我们最担心的问题,依然是:当机器人的智力达到一定高度,人工智能让它们在许多方面比人类更优秀,乃至翻盘接控世界。到某一天,它们觉得不再需要人类的存在了,而它们也有能力付诸实践,那时候我们将毫无办法。为了确保人类的延续,我们必须掌握好控制权。
但当消费者的欲求鞭策着资本家们不断跃进时,眼前的利益和未来的忧虑又该如何取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