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分享的关键词是遭遇,与一切美好的人与事物遭遇。
首先是遭遇一群绝世高手。七月份刚加入南明,就有幸前往晨山研修学习,与南明课程的总设计师干国祥校长遭遇。经由干校长遭遇存在主义哲学、诠释学,遭遇一大堆艰涩然而却能有效打开教育之门的概念;遭遇诗歌,遭遇鸭跖草,遭遇思与诗的极致。正是这样的遭遇,使自己走出了原来认识的误区、盲区、舒适区,获得了打开了经由思抵达诗的路径。
从晨山回来后,继续研修,这一次自然是与魏智渊校长遭遇。其实与魏校长的遭遇是从他的《教师阅读地图》开始的,经由魏校长与一批教育经典书籍遭遇,从此走上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后来,在一次活动中,听魏校长解读小说文本,此前自己对文本解读颇为自信,但这次就像河伯见到了海神若,第一次体会到文本解读的深邃。加入南明后,更加理解了场景化、程序性知识、结构化、知识清单等概念与应用,领悟了从真理走向方法的路径。
在教研中,遭遇了严盈侠老师,理解了课程开发的艰辛;遭遇了吴传莹老师,感受到全身心投入教学的那份热情;遭遇了杨超老师,再一次领略课程可以达到的深度;遭遇了李俊晔老师,张瑶老师和晓凡老师,大家紧密配合,主动领取并完成备课任务,有困惑则主动要求教研,体会了团队合作的真正含义。更重要的是,初一二语文组展开合作,初一负责演讲课程的整合,初二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整合完毕后进行共享,效率比各自为战要高很多倍。
其次是遭遇课程。以前,对于河东地区最优秀的高中学生,一学期也就只学一、二本教材,然而常常还觉得时间不够,上不完,讲不透。现在一个学期却要让一群底子并不是最好的初二学生穿越史记、人间词话、教材、研究性学习、电影、名著、演讲、说理性写作等课程,这何以可能?但当真正走入课程的时候,才真正了解了课程的魅力。当然,有时候也不免迷茫,会陷在课程中无法自拔,感觉自己的渺小,怀疑自己的能力,深感效率低下。这时候才深深理解了吴传莹老师的那句话,在南明,只会担心一件事,那就是自己能力不够,不能把最美好的课程呈现给学生。
接下来,应该遭遇的就是学生了,自从前些天开始通过QQ与学生接触之后,了解了作业的完成情况。前期作业基本完成,最近督促大家完成史记的朗读。在与部份同学的交流中,感受到他们的自信、热情与自律,期待开学后的真正遭遇,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课程的美好最大限度地呈现给他们。
关于课程,我想另外再具体谈一谈。
根据初二的整体课程安排,我们拟定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有以下几个:1、文言自动化;2、词史的了解;3、词美的感受与鉴赏;4、研究性学习能力、审辩式思维能力、演讲能力的提升;5、以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为切入点,进行说理文写作训练;6、结合其他课程训练词评、人物评论、影评、书评等应用文的写作。
我们初二的暑期教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晨山培训回来到现在,主要准备晨诵的《人间词话》课程和《史记》研读课程。通过教研,基本明白了晨诵的本质与意义:即与黎明共舞,润泽生命,塑造性格;了解了晨诵的流程:初读、精读、编织。理解了晨诵的核心是场景化,只有把学生带入场景才能入格,才能找到节奏,润泽生命,才能全面渗透,进行创造。同时,经过初二四位语文教师的研讨,我们还准备把写作融入晨诵课程中,从最基本的减字、填字入手,经由诗意的翻译,进入现代诗歌、散文的改写,最后能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
关于史记课程,我们做了几件事情,第一,形成关于必读篇目的资料库,篇目分配到人,要求把每篇的注释(包括重点字词和句式)和问题设计及批注以WORD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二是研究性课题分配和准备资料,总共八个课题,每人准备两个,并且最后形成自己的研究性报告;第三,形成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报告写作的知识清单;第四,形成人物评论的写作知识清单,问题设计要与人物评论相结合,也就是说问题设计要与学生的生命打通,并且能启发学生的人物评论写作;第五,关于《史记》批注的指导,进一步巩固批注式阅读。最后一点是编写预习单,检测文言自动化阅读所需要掌握的高频文言词汇和句式,以及思考与人物评论相关的问题。
从第二阶段的教研开始,我们将对名著课程、电影课程、教材处理、演讲课程和写作课程以及共读等进行备课和教研,关于名著、电影课程、教材处理我们前期已经进行了任务分解,接下来主要是落实和研讨修改;演讲课程由初一负责,已经完成;研究性学习课程由初二负责,也已做成;这两个成果已经共享。关于写作课程,前面已经提到,比如人物评论、诗词评论、影评、书评、研究性报告都会嵌入教学中,而且相关的知识清单有的已经完成,有的正在做。此外,关于说理文的训练和初二语文组共读,还没有明白清晰的思路,需要进一步思考完成。
我相信,人只有在遭遇高手、遭遇大美、遭遇并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成长。所幸的是,我们正在遭遇着这一切;我们的挑战是,必须有足够勇气去战胜所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