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妞儿第一次走冰。每次走起来的时候,从背后看过去,她的小屁股左摇右摆的,一步三晃悠,像极了刚学会走路的小企鹅。
那天,她完全是独自学会走冰的,在冰上的一切行动技巧,也都是她自己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让自己保持平衡站稳、找到冰上行走的技巧、学习摔倒后稳稳的直立起身、学会冰上踢物、学习在踉跄之后迅速稳定站姿………这些听起来难度颇大的问题,在小妞儿那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站立时,她会自然的屈一点膝盖,让自己站的更稳;
行走的时候,她也毫无惧色,在冰上追狗、追姐姐,蹭蹭的跑,两只小腿倒腾的飞快。起初,我还想要拉着她的手,帮她找找平衡。但我发现:越是有人扶着,她就越是难以平衡;当我强迫自己放开手,没了外力的“协助”,她反倒可以自己去调整、去试验,直到找到自己身体的平衡。
我留意到:多数时候,冰面传来的微滑会在行走中被自然的化解掉。偶尔有几次滑的厉害,她会在踉跄之后立刻站定不动,在那儿待上三五秒,让自己安顿一下,有时是在原地转个方向。再之后,她会直接进入快走状态,干脆利落,没有半分犹豫,也几乎没有试探的过程。
这一点,她跟我是那么不同,完全没有如我一般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她怎么会不怕呢?我很好奇。难道,真的如他们所说:越大的孩子,在面对新的挑战或困难时,越难以突破自己去尝试,反倒是那些小不点儿,无知者无畏,或是还拥有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热忱,所以愿意积极的去尝试和挑战新事物?
还有摔倒。
在冰上的两个多小时里,小妞儿前前后后摔了将近20次。刚开始,她还不太能掌握在冰上站起来的技巧,经常是刚站起来又摔倒,然后再站起来,再摔倒,如此反复四-五次,才能稳稳的站住。经过大约一小时的练习,只需一次,她就可以让自己稳稳的站直了。
妞子摔得最狠的一次,是被姐姐的飞踢撞倒的。尽管她已经迅速的抱住了姐姐踢过来的大腿,但还是被带倒了,还被压在姐姐的腿下面。那一刻,我们都吓坏了,好担心,也好心疼。但意外的是,妞妞并没怎么哭,哼唧了几声就接着玩去了。(这个过程,也被我录了下来,每看一次,心里都会不由自主的一紧,在视频里看起来还是挺吓人的,但在现场,并不觉得。)
最有趣的,是小妞儿的第一次摔倒。
那时我们刚走到冰面上,我自己脚下出溜出溜的打着滑,除了把孩子紧紧的抱在怀里,实在不敢想其他的可能。幸好有鸵鸟跟在旁边,她一直鼓励我说:把她放下吧,没事儿的,相信她的本能,摔不着……
事实上,小妞儿子也的确如她所说,刚一上冰,立刻就发现了宝贝,都还没等站稳,就喊着“汪汪”追狗去了,留下我在原地目瞪口呆。狗狗当然是没追上。她还没跑几步,就摔趴下了。接着就是站起来,又趴下,再站起来,再趴下的无限循环。
最开始,笑笑姐姐试图去扶她,被鸵鸟制止了。于是,妞儿只好在摔倒N次之后靠自己的努力站了起来。那之后,她站在原地不肯走,还伸着双手试图要抱抱,但当她认清“大姨只顾着捡乐,妈妈虽然一脸同情却也不打算帮忙,姐姐想帮也帮不上”的悲惨现实之后,就只好自己走了。
于是,才有了后面“妞子这么小的个头,一直是自己在冰上跑来跑去不说,还屡站屡摔,屡摔屡站”的感人画面。
不仅如此,妞儿还get到了踢冰块的技能。这需要保持短时的单脚站立,且要对抗“踢”这个动作本身所带来的冲击力和不平衡,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那天在冰上,妞子是全场年龄最小的孩子。其他那些明显大得多的孩子,要么被家长牢牢的牵在手里,要么就是任凭家长怎么招呼都不肯下地。于是时常有人惊讶的问:“这孩子多大了?走的真好!”要么就是:“哟,可得小心着点,看好了,可别摔着!”
我理解他们的担忧,这是大部分家长的正常反应,包括我的先生。看到小妞儿摔倒的视频,他好担心,一直埋怨我没照顾好他女儿,怕万一妞子站不稳,向后摔到后脑勺,再磕出个脑震荡啥的。我也一样,即便懂得再多的道理,拥有再先进的教育理念,真到了这个时候,也难免会有很多担心。
但我也深深的知道:作为父母,要克服自己心中的担忧和恐惧,放手让孩子去尝试,给孩子试错的机会,是很大的挑战。另外,父母应该跟孩子保持怎样的距离,才能既给孩子自由,又让孩子感觉到被支持,还能照顾到自己作为家长的内在需求?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度,需要非常清醒的觉察和拿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摔倒,都是一次历练。那是她要自己走的路,没有谁能替代。
就如同海桑写过的一首诗:《你得自己去呼吸》
你得自己去呼吸,自己去欢笑
自己去打一个响亮的喷嚏
你得自己去爱,去抱一棵树
自己去吃一个虫咬的苹果
然后你自己去流泪,去受苦,去忍受病痛
即便你是我心疼的孩子
我也不能替代你
你的痛苦和幸福都是你自己的
还有死亡,每个人都得独自面对
感谢上帝,我们谁也不能代替谁
感谢上帝,这样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