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切实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解好基层减负“关键题”,从“点”上发力,推动基层减负持续见效。
一、找痛点、施精准,卸下基层干部的 “千斤担”。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然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服务群众中。以前,文件层层转发,内容空洞无物,徒增基层干部的阅读负担;会议繁多冗长,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措施,让基层干部在会场上“空耗时间”;检查考核过度留痕,使得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种材料、报表,无暇顾及实际工作的推进与落实,工作的重心本末倒置……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找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痛点”,从源头上进行治理。要进一步精简文件、会议,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会议时长,切实提高文件和会议的质量。规范检查考核,坚决避免多头重复、过度留痕的现象,建立科学合理、注重实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基层干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到抓落实、谋发展上来,真正做到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
二、通堵点、优流程,激活基层治理的 “快车道”。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繁琐的工作流程往往成为工作推进的“堵点”。事项审批环节过多、手续复杂,让群众办事难、基层干部办事累。例如,一些项目审批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层层审批,流程冗长繁琐,导致项目落地时间过长,影响了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还有,一些数据需要基层干部重复填报,不仅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各级党组织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工作中的“堵点”,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报表数据化、数据共享化、填报智能化、调度扁平化、机制常态化,让数字化技术为基层减负、治理赋能。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三、抓要点、激活力,点燃干部干事的 “新引擎”。
为基层减负,目的是充分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然而,当前一些基层干部存在怕犯错、怕担责的心理,导致在工作中不敢作为、不愿作为。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使得基层干部在干事创业时心存顾虑,放不开手脚。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在待遇保障、晋升渠道等方面给予倾斜,增强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信心和决心。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选拔任用那些在基层扎实工作、业绩突出的干部,让实干者有舞台,让奋斗者有奔头,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华,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