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看见》有感

        以前没了解过柴静,她拍的苍穹之下也一直没看,只是隐约知道有这么个女媒体人,现在《看见》这本书看完了也只是对她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以往读书,不爱看带有作者太多主观色彩、和感情描写的文字,喜欢读一些比较“硬”的书,但这本书中柴静从一个亲历者、一个记录者、一个调查者的视角出发,对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重大事件,以及环境污染、农村违法征地、家庭暴力、留守儿童、青少年成长、边缘人群生存现状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叙述,让我突然觉得那一个个事件不只是一个个数字或一篇篇新闻,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欢喜乐,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系列的因果。

        虽然,从大的趋势看,社会的民主法治在不断进步,但总会有一些边缘人群、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在大众和媒体视野之外的地方,不公可以达到如此恶劣的程度,这让我开始思考以往一直持有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每个人做好自己,社会自然就好了”的观点是否正确,是不是应该多做点什么、能多做点什么,是不是应该更多一些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可能就是读多了历史、哲学,没看过这么鲜活的案例,现在从抽象到了具体,产生的触动吧。

题外话:传统媒体VS新媒体

         看了这本书,更深刻的了解到一期30分钟的新闻节目,背后需要怎么样的付出,但现在有些公众号、大V,到底对一个事件本身做了什么调查,就可以实时的写出一篇洋洋洒洒、观点鲜明、情感浓烈的文章来,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些好的传统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多一点求真务实、刨根问底的精神,而不是炒热点;在发出一篇文章时,首先考虑的是读者应该知道的真相,而不是这篇文章的阅读、转载、点赞数,能不能100000+。

        对传统媒体来说,在当前信息爆炸、各方都能发声的时代,将自己打造为一个权威的资讯源,可能是一个更为恰当的生存之道。像电视行业的制播分离一样,由传统媒体提供专业优质的资讯,通过出售给新媒体平台,最终达到大众。但目前由于国内版权意识的淡薄,国内传统媒体提供给商业网站的内容售价极为低廉,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传媒行业生态圈,大家都去做一个转载者,而不是一个生产者。过去,传统媒体掌握着仅有的几个信息渠道,大家“只能看你”,如果能通过树立权威、可靠的品牌,让大家“选择看你”,这就是一个成功的转型。

        当然,目前的自媒体模式,它将传媒行业细分为一个个细小的媒体单元,每个单元由知名媒体人、专业分析小组或专业细分领域媒体组成,构建起个人品牌,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探索模式。

         总之,“竹简灰飞烟灭,诗经尚有余香”,可能报纸将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新闻永存,希望媒体工作者们“多点报道,少点评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看见》是央视记者柴静的著作,记录了作者从事记者职业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所看...
    易安公子阅读 4,371评论 5 11
  • 柴静坐在一群老人中间,大家温和笑着看向一个正在搬凳子的稚嫩小孩,这就是《看见》的封面。起初我一直觉得这张封面照片与...
    T无厘头阅读 4,286评论 0 1
  • 大〇的表示法-简洁地表达计算时间和数据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是像数组中的插入一样的操作,当数据量n翻倍时,计算所花的时...
    hopless阅读 2,885评论 0 0
  • 第一个周末,你们相约好去吃了酸奶,看了一场都不是很想看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刺客聂隐娘。还记得一句装逼的话是这么说的...
    周阿芸就来阅读 4,208评论 10 3
  • 我是日记星球340号宝宝,正参与13期21天蜕变之旅 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逃离, 更加不知道该怎样去找到属于自...
    禅舞觉知的妙阅读 96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