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食堂吃饭忽然交谈起了彼此的“童年的味道”。我是话题发起者,自是有一肚子的“回忆”要分享。
a.汤汁糯米饭
我们中心小学的后门口有一个门面,绿色的卷帘门,里面住着一位跟我妈妈年龄差不多的阿姨吧。每天早上那个小小的门面里都会卖汤汁糯米饭,对,这不同于其他的糯米饭,不是干瘪瘪的,有棕褐色的汤汁。
首先那个阿姨会舀一勺白皙软糯的糯米饭放进一次性塑料碗,随后转身向另一个大铁锅里盛一碗汤汁(至今没弄明白那汤汁到底是什么做的),汤面上的油晕一圈圈晕开,不待那汤里的香味飘出便将其淋倒在糯米饭之上。
每个上学的早晨我都会心甘情愿地从裤兜里掏出三元硬币交到那阿姨手上,然后美滋滋地捧着一碗热乎乎的汤汁糯米饭坐在门面后面的矮凳和矮桌上满足的吃起来。在零几年那会儿,份量也还算足,但也不知是自己真胃口大还是真觉美味,倒还真希望碗底有个“再来一碗”的字样。现实残酷,最后只得舔着嘴角残留的汤汁遗憾的向校园迈去。一直到现在还常会留恋那碗汤汁糯米饭的味道,可惜过了这么多年也吃了不少糯米饭,均是干瘪瘪的。自己也再没去过那所小学,估计那个阿姨也没卖了吧。
b.“牛肉拉面”
作为一个蛋蛋年出生的小公举,怎么能少了辣条的存在呢。熟悉的莫过于“卫龙牌”“牛肉拉面”之类的,五毛一包,堪称物美价廉。但对于小学时代的我来说却是难得吃上一回的。这主要得看家中的大人了,要是父母心情好或是自己表现好,分到五毛、一块、两块的也是常事,搞不好自然是一毛也没有。
记得那时为了吃辣条还会在为数不多的早饭钱中克扣下一块、两块的。其中更为好玩的是,我和朋友商量好了一个协定——谁当天有钱,谁就出钱买辣条,然后买来的辣条一人一半。若是两个人都没有,那就只有干瞪眼了。并且我们吃辣条的必备工具是一个小塑料袋,往往在校门口买完辣条就顺手扯个塑料袋,把辣条倒在里面一根根地吃,当时还觉得稀奇极了。
c.辣酱年糕
“哇,那个年糕看起来好好吃哦,今天我就要吃这个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朋友拉到一个麻辣烫的车摊前。看着摊主阿姨手中滑滑的年糕串,就像穿着一身红旗袍的少女忍不住让人靠近。
我自小就比较爱吃年糕,时不时的吵嚷着让妈妈去菜场买,家里面做得没吃够,自是要在此解解馋了。一块一根,即使当时那很有可能是我一天的零花钱,但为了喜爱的年糕还是拼了。尽管现在回了家乡山城,年糕已成了“稀有物种”,有时还是会嚷着让妈妈去买,每每这时我妈就会瞬间打破我的幻想,“家乡的年糕没外面的好吃。”确实也是,家乡的年糕即使有,也硬的跟块石头一样切都切不动,烹调出来的弹劲也不够足,总感觉少了几分软糯。
近日来开始想念起童年吃过的摊铺买过的辣条骑过的儿童自行车,可能有些东西真要等到再也回不去了,才会让人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