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钟“叮叮叮”地响了起来,6:10,原来昨晚忘记把闹铃关掉;二十多年过去了,还是没能改变这种习惯。
躺在床上,阳光虽还没出来,天已蒙蒙亮了;春天刚过夏天未至,早晨的屋外应该还会有些许凉。平常这个点是要起来读最新出刊的论文和构思新论文的技术方案了。
二十多年来,已形成这种习惯;用早晨的时间来写作和思考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今天是周末,昨晚就决定要好好地休息一下;可却忘记了关闹铃。
回顾这些年,感谢当时毅然决定追逐梦想的自己;当初选择继续深造,承受的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之今仍对我有影响;毕竟跟当初的压力相比,现在的科研压力只不过是十之八九吧。
面对家庭生活压力,物质的匮乏让我一度对梦想望而却步,由于当时还有房贷在身,每个月家里的必要开支,小孩还小,自己虽然已工作三四年,却没有什么积蓄;爱人工作时间比我长,但工资本身就不高,也没啥积蓄;我去读博,每个月的生活补贴只能维持我日常开支;但要支付家庭日常开支是完全不足的,我很困恼,下不了决心去报名。
读之前早已跟许多好友聊过这个话题,有在读的前室友,当然也有我硕士时的导师;他们给我分析了当时博士的社会状况,博士越来越多,未来社会就业压力更大,各大高校教职岗位趋于饱和,关键是博士毕业难,只有取得高的学术业绩,才有可能进入好的单位,未来还是要面对就业的……面对这系列的未知数,我对读博之路产生更深的迷茫。一度不想去思考这个问题,安静地接受社会和现实的安排,乘着现在年轻,找一份好点的工作。
感谢当初的自己,最后能坚持下来;事实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博士数量比二十年前更多了;但对于博士的就业和职业压力却远远没有了当初的那种烦扰。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和体制改革,让我们不在迷恋所谓的编制;另外,最近十几年,社会资金大量涌入教育和科研领域,让我们这些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有了更好的生存空间;我们不用去为了学校的一个教职争得头破血流,在职业方向中有更多的选择;我们可以在各自喜欢的地方尽情发挥思考的力量。
现在,我享受在大学里教书育人的感觉,不用被评职称困扰,也不用为那些繁琐的行政事务缠身;我只要好好地做好教育和科研工作就行了。
也不知道自己那里来坚持的勇气,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吧;只有把自己逼到绝境才有可能看到内心真实的想法,也只有在这种状况下的坚持才能激发真正的潜力,只有在这种困难下的艰苦拼命和坚持换来的成果才让人珍惜和享受。
逐渐老去后,或许我在世人眼中,只不过是一个不成气和普通的教书匠;但对于我,对于我的家庭,我却已满足了。看着孩子成长的喜悦我经历了,答应陪着爱人变老的承诺我实现了,在这几十年孜孜不倦的教书过程中,也带出些研究生,我对自己的教育生涯也知足了,还有学术上终究完成了“人生总得留下一下东西,才算来过这个世界”的夙愿。我已没有什么可感到不适,我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维持并更加努力去做好这一切,最终能在墓铭记上记下:我真实地来过这个世界。
阳光不知道什么时候从窗户跳了进来,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已来到我脸颊前了;好想抓住这些阳光,是它的温暖一直给我向前的能量。
望着缕缕的阳光,真不知道我身在何处,静在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