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功于教学业务的拓展,有幸接触了大批00后学生。主要是家庭物质条件较好的初高中生,很多是国际或私立学校。目前与其中一些保持着平时还能“瞎扯淡”的关系,但代沟仍然存在。
根据本人的“个体行为认知理论”归纳总结。00后普遍口无遮拦,满口网络流行语,"xswl","你不对劲";他们会常常评论,你今天穿的好奇怪,这些老师怎么都穿那么老土,你发的照片好丑,自拍怎么那么土?他们对时尚有着前卫的理解。
刚开始我一上他们课就感到头疼。不仅是知识体系的问题,而是感觉他们普遍不懂得“瑞斯拜”,respect,尊重。可能家庭条件优越,又处于这个叛逆的年纪,主要也还没被社会毒打过。
但也慢慢发现很多孩子都有过看心理医生的经历,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和大毛病。现在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一句“老师,我抑郁了”。说实话,我已经见怪不怪了,也能察觉到哪些是真的抑郁, 哪些只是无病呻吟,或者青春期综合症。总体来说,他们还是“可爱”的。因为我的嘴巴也经常吐不出象牙,所以很少计较讲话不中听的人。他们无外乎吐槽一下学校的老师上课水人,让我介绍一下帅哥美女,八卦一下别人的事情。还有最重要的,与父母的斗争。
毫无疑问,父母在小孩的成长中扮演着最重要的“教育者”角色,我将大部分让人觉得“害”的家长简单粗暴划分成三个类别:
毫无作为的父母 (对待子女教育问题采取完全放养的心态,可能是因为懒得管逃避父母责任,又可能是因为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只能放羊)
作为不太够的父母(想好好管教小孩,但是屡屡受挫,也不知道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只在教育问题上寄希望于老师,自己偶尔施展拳脚)
作为太饱和的父母(非常清楚地知道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照顾着小孩的衣食住行,生怕照顾或者管教不周让孩子走向歧途)
其实青春期这个阶段,跟“更年期”是一个道理。从没有太多自我意识的“幼儿”开始转变成一个具有自我独立意识的个体。既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也就意味着他们会开始尝试靠自己来探索环境。他们会对环境有自己的认知,甚至试图去自我主宰自己的精神世界(自我判断并作出决定)。然鹅,父母亲并不会同步进行“更年”,他们还停留在孩子是“幼儿”的阶段,习惯把孩子当作没有思想的附属物来实行个人想法的“管制”。就像我刚上初中开始叛逆之路的时候,我妈的感慨“怎么以前那么听话的孩子现在这样子呢捏?”
很多学生家长说,这个阶段是不敢完全放手的,因为小孩还什么都不懂,很容易走歪路。确实是如此,所以问题又回到上面所划分的三个类别概念 —— 怎么管?管多少?才能让小孩跟父母不会发生矛盾和谐共处?老话新讲,凡事有个度,心态好的才能笑到最后。
完全放养让青春期的孩子自己去主宰一切。貌似很坦然且给足小孩自由,也很为自己省事儿,是肯定行不通的。青少年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人生阅历太少(几乎没有),和知识价值观体系尚未健全,不得不说,他们自己的大部分想法和行动都是不太稳妥的。用学校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太浮躁!
因此,父母应该作为“过来人”在大是大非方面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注意是在“大是大非上”,不是每一件琐碎的小事情上;且是给予“建议和指导”,而不是下达“命令”。琐碎的小事上,比如穿衣打扮,只要不是有伤社会风化或者违背学校制度,给他们空间和自由,不要抹杀他们个性的萌芽。给予建议,意味着父母的说话方式和态度不是发号施令的家庭独裁者,而是以一位“友善的大龄朋友”的角度出发。相反的,如果父母管教方式方法过激,或者控制面太广,就一定会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发生激烈的碰撞。
记住叛逆心是逆生长的。例如,小孩天天玩手机,家长作出管制,表示不能每天玩太久电子产品。但是,越不让玩手机他就偏要玩手机,这时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喜欢玩手机;只是因为他要和你的控制欲对抗并取得自我胜利,这其实还是在保护“自我意识”。所有的过激行为,最后头疼的还是家长,想想有必要吗?
总结了过往的经验,我发现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您的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变成什么让你失望的样子;扪心自问是您这边出了问题,这并不是孩子们的错。孩子本身就是一张白纸,他们可以有无限的可能去给世人呈现他们的美妙世界;但是,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及掌控“作为度”的父母,让他们变得皱巴巴且凌乱不堪。
但必须承认,父母所有的行为,都是出自“我是为孩子好,他长大以后就会感谢我”的心态。我也因此,经常安慰一些被家长逼的太紧的学生,拿钢琴家朗朗举例子。朗爸从小就对朗朗寄予了很高的期待,付出了一切代价帮助他学习钢琴。即使家庭条件一般,但在国内被打压了,就坚决要凑钱去国外参加比赛(想具体了解的可以去看看朗朗的纪录片)。他从小几乎是在极度窒息的家庭管教情况下练琴,没有后路必须要成世界级钢琴家。可能正是他父亲的这份偏执,才造就了这么年轻的优秀钢琴家。
可是,有学生听完朗朗的故事说,世界上只有一个朗朗,也许我被逼努力学习最后成功了,但是我觉得我不会感谢他,因为我真的很不快乐。不是所有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可以不断突破极限,特别是十几岁的孩子,不然为什么这么多学生需要去看心理医生。
孩子想要快乐成长没错,父母想要孩子有出息好像初衷也没错。所以话又说回来,老话新说,凡事有个度,心态好的才能笑到最后。
父母可参考方式方法:
学会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附属物。尊重他的想法(就算很幼稚),恰当鼓励,态度友好地给出建议指导,满怀关爱。(现在的00后不懂的尊重,大部分是在家并没有尊重的概念,父母“模范”)
先改变自己。想让孩子不要天天看手机玩游戏,问问自己每天除了看手机还在做什么?有静下来读书吗?热爱户外运动吗?言传身教,孩子最擅长的就是模仿身边的人行为。
参与者心态。作为“友善的大龄朋友”参与孩子的世界,大是大非面前关爱地给予建议和指导,不要军阀主义,独裁者不会幸福。
接下来布置作业,讨论一些现实片段:
孩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经常自己在房间关着门玩,家长担心孩子误入歧途经常直接闯进其房间查看究竟;孩子感到自己的世界并不安全,会有难以控制的闯入者,选择锁门来获取安全感;父母被锁门的行为震怒,直接拆了门锁,孩子的房间变成了所有人都可以随意进出的公共空间。
父母忙于工作赚钱,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和加以管教。当孩子抱怨没有陪伴时,父母亲直接大声吆喝,表示自己拼命赚钱还不是为了给他更好的物质条件,要感恩,要听话,不要抱怨。
认为某些学校校风和教资很好,想尽办法让孩子考进这些学校,然后就完全不管了任由其发展,孩子学习和言行方面出了任何问题直接问责老师。
以上作为open question,给看完内容的你去思考:如果你是正在经历这些的孩子,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这些行为好吗?
(可留言讨论)
终于写完了教学生涯除了学术问题,一直想感叹的家庭教育问题。因为作为“旁观者”,见证了太多匪夷所思的“家庭事故”。其实更多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声讨”父母,因为父母很少正视和尊重孩子的声音和想法。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蚂蚱,何必互相伤害,互相多点理解和尊重呗,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