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曾经以守护的名义,陪伴我的一位亲戚参加过一个叫做简快的心理课程,主要是帮助一些有心理疾病的患者进行疏导,最后能够获得支撑的力量,从抑郁中走出来。
称呼我的这位亲戚为A吧。
A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在一九九几年就离开国企,凭借着自己完美的英语口语以及工作能力,先后在深圳、北京等地的著名外企打过工。做过最低级的职员,也当过部门经理,深谙外企生存环境恶劣,在将要中年的时候又回到我所生活的小城市,找了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准备轻松地度过下半生。
但是一只猎豹,已经经历过野外世界的凶猛和五光十色,返回波澜不惊的动物园里,多少会发现反差太大,很难适应。
所以A在刚刚回来的日子里,经历过几个阶段,试图将自己调频到和周围人相似的频道。不过一个人的生活轨迹一下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再努力的调整,也还是会出现一些情绪方面的问题。
她自己,包括她周围比较亲近的一些人,都意识到了她可能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她状态非常不好,表达出来的一些言语,或者做出来的一些行为,经常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周围人的担心。
聪明如她,试图通过心理课程来解决问题。
当时那种情况,我们家人是无论如何不会同意她自己一个人跑到外地去上课的。
先不说我家人能不能理解心理课程到底是干什么的,就是当时A的状况也不能允许她自己出门。所以当她问我要不要一起去上课的时候,我同意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要守护她,不要让她在上课的时候出什么问题。
再来说说这个课程。
名称叫做简快心理课程,是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新型的疏导方式帮助有心理疾病的患者进行调整,实现逐步康复。因为属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并不受到主流心理学的认可。
整个过程我都是以一种半参与者的状态进行的,我要确保我能够从课程中分神,偶尔观察A的状态,好让我将她平安带回家去。当然了,要是上课能对她梳理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利,那就再好不过了。
好在最后结果是好的,A的精神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们开开心心地回家去了。后来A也有单独参加过几次这样主题的心理课程,我并未进行陪伴,因为我对她已经足够放心了。
不过我想,她能够这么快恢复状态,和她以往工作中的见闻和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吧。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一件事情的发生,或者一个课程的偶然学习,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会引起你的深刻思考与共鸣,而是在今后发生其他事情时,正好可以把之前所发生的事情、上过的课里的一个案例、一种感觉、一种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让你比其他人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思考和感触。
A把她在别处的所见所闻的理解运用到心理学课程中去,让她更加迅速的进入课程,心无旁骛地对自己进行治疗,所以才能够在今后她独自参与类似课程的时候获得我的放心和支持。
当然这个课程中,也有一些投入到“废寝忘食”的学员,或多或少地得到了老师的帮助,寻求到了暂时的解决办法,却在课程结束后的交流中老病重犯,需要回到心理课堂上回炉重造。
这些学员在上课的时候甚至会让其他学员感到一些不舒服,她们的表现偏激,上课过程中非常激动。
他们上课的时候呢就会表现异常踊跃,发言的时候说老师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下凡;课中讨论就告诉同组的同学自己受益匪浅,全靠老师的悉心教导;课下就组织茶会、宵夜,内容还是讨论上课心得体会,你要是收到了邀请却拒绝参加,他就会说你是不合群,是个怪人。
有人会说我夸张了吧,上个课而已至于搞得这么上纲上线吗?甚至后来A在参加过一次她们的聚会后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人上课不像上课,经常把场面搞得像是某种宗教现场;而下课也不像下课,非要一群人叽叽喳喳过着群居生活。
我告诉她我的理解:这些人多是生活无忧又极度空虚的家庭妇女,她们出现了心理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每次来上课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找到了寄托,一下子有了目标,精神就来了;等到课程结束,五湖四海的人们回到各自的生活中去,少了很多交集和聚会的机会,没有讨论和实践上课内容的机会,慢慢也就变成自己原来的那个状态了,只好把已经上过的课程再去上一次,把老师当成了寄托,有同学才有氛围,把上课的过程当作自己不再受心理疾病摆布的机会。
这其中也不乏很多退了休的曾经的职业妇女,都曾受过高等教育,可还是把上课当作不至于使自己溺水的救命稻草。
所以参加了这个课程我才明白,人生在世,总是要经历点什么的,总是要用力活过,才不至于在抑郁症来临的时候束手无策。最起码要在别人传授你自救知识的时候能够自救,而不是寄希望于某个老师、某种方法,让自己在另外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表弟在上学的时候经常会和我聊天,内容充满了对他所选择专业的不满意和对未来的迷茫。
他当北漂后,却很少找我诉苦,更多的是从姑姑那里听说他选择了新的行业,正在为考取证书和赚取生活费而日日奔波忙碌。
难道他现在就不迷茫吗?我觉得他可能也会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他要争取在大城市活下来的机会,反而没有什么时间去想迷茫的具体内容。
我并不是说刚刚做了北漂没多久的表弟就比退休的职业妇女、赋闲的家庭妇女阅历丰富,而是在生命中的这个过程,我的表弟正在努力的工作,希望能够为自己拼搏出一片天地。
而那些依靠心理课程汲取活下去欲望的人们,一觉醒来,满眼的平凡世界。锅碗瓢盆磕碰得久了,还会磨平个棱角、砸出个坑来,人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瘠。
这些人缺乏的不是金钱,缺乏的是曾经为了活下去做出的努力、付出的代价、流过的汗水。一帆风顺给了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却没有给过他们太过平顺后的处理方式,一种独处时能够不使生命发生偏移的力量。
昨晚我将要睡下的时刻,雷子发来简讯问我:姐,你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反问他,有没有看过清晨的街道,有没有去过凌晨的便利店,或者有没有注意过半夜十一二点街上行人的脚步。
他说没有。
我说你去体会一下,可能就会觉得自己现在想这个问题有些太早了。
因为体会过生活的艰辛,才会珍惜生活中的一点欢愉。
经历过生死离别,才明白生命的可贵。
所以,请在用力的活过之后,再来和我谈人生吧。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第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