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回家,女儿搬院子屋檐下的凳子用,两只手刚端起,那凳子就突然散架,只好一声惊呼:“爸爸,你看!”就放在一边忙去。
那凳子到了我的手里,三下五除二我就徒手修好,再用几颗钉子加固,还原了昔日的模样。
那凳子的历史,现在我依然清楚的记得,那是农业社吃大锅饭的最后一年,父亲用他在生产队里的特权,央求队里的一个叔给我们家做了两个凳子。
一块方木上面打眼,四个凳腿不怎么和角度的向外倾斜,虽然有点粗糙,倒也稳当。这在那什么都缺的年代,家里能有这两大件,也是非常难得。手工匠人在生产队里混日子养成的做事习惯,不求精工,只要做像。
当父亲两个手里各提着一个凳子回家的时候,我们简直乐坏了,哥哥上初中,我和妹妹急急忙忙把凳子搬到炕头跟前试试,不高不低刚够我们坐上在炕头写字,我们写作业再也不用爬在院子里的长板凳上,甚至天黑窑洞里光线暗了,还可以搬出去放院子里当桌子用,再不受挤和黑的影响,那个高兴劲,我现在仍然还能记得。
经过了这些年的努力,家里的凳子从软包到硬装,早已不知道变了几茬,可是这两个破凳子,我还是没有舍得扔,就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虽然闲置,不忍抛弃。
这两个木凳子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时间的磨砺,就像两个老人被生活的风霜折磨,脸上壑纵横身上疤痕遍体,早已失去昔日的荣光和价值,再也没有重要的作用而被人重视,可他非常出色的用付出一生完成了他该有的使命。曾经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
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让我一直觉得,有些过时了的,也许有着更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经历,一路陪伴着我们走来,那其中积累的深情,只有一起经历过来的人,也许才懂。
对物如是,对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