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总要有开头、中段、结尾三幕。
那么就必须把这三幕生动而流畅地连接起来
该怎么从开头进入中段(从第一幕到第二幕),再从中段进到结尾(从第二幕到第三幕),重点就在于转变。
与其称之为转折点,我觉得把这两次转变想象成两扇「无法折返的门」,对你更有帮助。
无法折返代表了你想创造的感觉:将主角往前推的力量,一种无可避免的氛围。
人类总是安于现状,追求安定。我们笔下的角色也一样,除非发生什么事将主角推进第二幕,否则他只会心满意足地待在第一幕!他只渴望留在自己平凡的世界里。你必须想办法把他赶出平凡的世界,逼他面对冲突。你需要某样东西把他踢过那扇门,否则他只会赖在家里不走。一旦穿过门,就可以产生冲突了。
第二幕会持续描写主角的奋斗,但故事总得结束,因此第二扇无法折返的门必须将主角快速送往冲击结局。这两扇门负责把三幕情节串联起来,就像联结火车车厢的螺栓。如果螺栓没拴紧,或根本不存在,你的火车就跑不动了。
通过第一扇门
为了从开头进入中段,也就是通过第一扇门,你必须创造一个场景,把主角丢进主要冲突,而且无法离开。悬疑小说中,第一扇门出现的时点可能是主角碰巧发现对手竭尽所能想掩藏的秘密,这下除非拼个你死或我亡,否则没有解决之道,没有办法恢复正常了。约翰·葛里逊( John Grisham )的《糖衣陷阱》就是个好例子。这扇门也可能是工作上的义务。律师一旦接了案子,就有义务要负责到底,接到任务的警察也一样。同理,道德义务也可以当作转折。如果儿子遭到绑架,父母当然有道德义务要找到他。
你应该自问:我的主角现在还能忽略情节,继续如先前一般过活吗?如果可以,那你的主角就还没穿过第一扇门。《教父》第一集就以这样的转折作结。迈克射杀了父亲的敌人索拉索,以及坏警察迈克劳斯基。这下迈克永远无法走回正道了,他面对的冲突比天还高,他也不可能忽视自己做的抉择。英国作家苏珊·赫沃屈( Susan Howatch )的《带来奇迹的人》( The Wonder Worker )当中,男主角尼可拉斯·达罗是位魅力十足的部长,然而他步步高升的职业生涯有天却突然遭受打击,害得他内心备感焦虑:他的妻子抛下他和两个儿子离家出走了。这一击让他一蹶不振,也逼他面对自己的人生。他绝对无法逃避。他“被迫”跨过了第一道门
第一扇门 :门内是主角的常态世界,安全闲适的地方。这个世界也可能发生问题,但不会带来重大改变。主角待在这儿很满足,因此必须“有事情”把他推过门口。门外是外在的世界,未知的领域,黑暗的森林。穿过了门后,主角必须探索自己内心,展现勇气,学习新的事物,结交新的盟友,等等。
通过第二道门
无论过程有多长,故事总要完结。想从中段进入结尾——第二扇无法折返的门,也必须发生一件事,导向最后的结果。
第二扇门通常是一条重要线索或信息,或是重大挫折和危机,借此将故事快速抛向结局。
这时小说通常只剩下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教父》中,老大之死重创黑道家族之间的和平,助长了柯里昂家族的敌人,胁迫迈克必须痛下杀手,来奠定他长远的权力。
第二扇门主角面对一系列的挑战与冲突。除非碰上危机、挫折或新发现,因而打开第二扇门,露出通往高潮结尾的路,否则冲突只能持续下去。
过了门后,主角可以集结外在及内心的力量,面对最终之战或最后的选择,让故事结束。主角无法从这扇门折返,因为故事必须结束。
这两扇门也可用在文学小说中。美国作家利夫·安格( Leif Enger )的《静水深流》( Peace Like a River )就安插了两个恰到好处的转折。
第一个转折是鲁本的哥哥大卫枪杀了两个人,必须逃走。鲁本因此被迫进入故事中段:寻找大卫的旅程。第二扇门打开时,大卫重新出现,因而导向鲁本内心的最终之战:他应该告知大家大卫在哪儿吗?
写小说可以忽视这些结构的惯例吗?当然可以。只是你必须明白,你越忽略结构,你的作品就越难触动读者。
第二扇门:冲突中的转机,由此故事能够有一个结果了。结果可以是主角期待的,也可能相反。也有可能主角完全转变了观念。但这一切,都源起于某个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