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706,尽心章14-2》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今天是戊戌年戊午月丁亥日,五月十一,2018年6月24日星期日。
孟子此篇追论春秋时代的诸侯们目中无王之罪,用意亦在警戒当时的诸侯王们。此论一贯的条理既序,文理会通,干脆利落,斩钉截铁,铁骨铮铮,言犹在耳。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正义的战争。
什么是义战呢?首先须有个历史规则在其中,然后可评其义与不义。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说: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虽然不同于外交,然究其根本则终为政治工具无疑。此处,之所以引用克氏之论,因为他的话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非为其论可为补益,是代词,不是断语,用克氏之语代言孟子之意,借现代语言表文言之义,而实质的断语仍在孟子原文之中。
孟子所说的义战是什么?张居正先生讲解说,凡征伐之举,必天子出命以讨罪,诸侯承命以行师,方可谓之义战。意思是说,裁断有罪没罪的权力在天子,经过天子裁断为有罪的,可以指令诸侯动武,诸侯承天子之命发动的战争,方可称为符合正义的战争。《春秋》这本书上记载的战争,或者通过修正名号以示贬斥,或者通过书人以示讥刺,没有一次战争是获得了孔子认同为符合正义的。这是总论。
孟子论述中有一个对比:这些战争之中,有人假借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发动战争,"彼善于此,则有之矣",有些诸侯特别善于运用这个政治手腕。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重耳,善于此道,城濮战役打败强楚而崛起;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九合诸侯成为新的霸主,召陵战役用的也是尊王攘夷口号。对比其他诸侯明目张胆发动战争的做法,稍好一点,但何尝做到尽善了呢?
孟子进而定义了征服的征,征,是指以上伐下,是天子使用的专用名词;"敌国不相征也",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敌国,指的是同等的诸侯国,地位相等,不相上下。诸侯国之间,如果出现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应当上告天子,根据天子的指令对其诛讨,没有私底下相互征伐的道理。如果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就是擅自发动战争,把政治伦理道义丢在一边了。
这事儿放在生活中,当两个人起了争执,诉诸法律是合法途径,互相私斗则属违法乱纪。
对于伦理道义,大部分人嫌其麻烦拘束,讨厌其束缚了自由而抵触。却不知,缺了伦理道义的保护,活着只是侥幸而已,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因至诚至德而活,自欺诬罔者,活着的都是侥幸逃脱者,终不能免的意思。这是历史规律。以晋文齐桓而言,没有一个做到延续国运,都是一世而衰,他们的盛极一时只是死亡加速器而已。
实际上,时间为王者加冕,时间是王者之王,历史则是直观展现出来的时间,一世与千秋之别,昭然若揭。所以,别装,不诚无物。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