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老家劳动,在出去时,被堵在学校附近了。于是,细细端详这承载我童年记忆的母校。
老旧的母校是泥砖青瓦结构的,它的旧址应该是一个庙,在一间教室内,有一个一米高的古鼎钟,后来,该文物被请去了县城东方红广场边上的古钟长廊。
读小学时,冬天比现在冷多了,每每期末考试前后,天气就出奇的冷,偶尔还会下雪。那时,老师允许我们拿炭火去学校,一般地,在破口盅上挂条铁丝耳,在口盅边上钻个洞,往里一吹,火就会燃起来。通常,炭并不纯粹,有时也会在古榕树上凿下树皮干放进去,于是小火炉就一直冒烟,冒烟……这时,就拿着铁丝耳可劲地摇,于是,火又复燃起来。有时,老师还鼓励我们拿干草柴火去,课余时间就在空地起个火堂,这种记忆很暖!
彼时,学校里边有棵古榕,一棵高耸入云的万寿果村,还有几棵沙柳,其中,古榕和沙柳都是几人合抱的百年老树。每到春天,沙柳村就冒出细嫩的枝芽,再过两个月,就会长出女孩辫子似的长串的花,我们喜欢把它挂下头上,装扮成女孩的模样。也在这个时候,树上就会爬下一只一只的野蚕。调皮的男孩子会把蚕抓去并不对付的女同学的课桌上,或者把它装进火柴盒去,让它在里边长大,成茧……
知了烦躁的夏天,老师总在集队时强调不得去洗大凉(游泳),而我们,总是把这话当耳旁风,那时的河水好清,为了破坏这种清澈,伙伴们总喜欢往田里沾一身泥,再跳入水里。那时专门有一节午睡,大家趴在课桌上,听着鸣蝉深深酣睡,任凭醒来时一滩口水……校园里的古榕也在这个季节落果,红里带黑的榕果真的好甜,也算是枯燥乏味学习中的一点养分儿。
学校边上小河旁芦苇花盛繁的时侯,秋天到来了,我们用围杆做成弓箭,比谁射得更准更远。这时,高高的万寿果落叶了,果也熟了,身手敏捷的同学往往在周末、在放学后就爬上去,打下一串串果实。
当鬓角如霜,再回忆起如烟如梦的校园趣事时,再回忆起童年的青石板路时,心情仍不平静。当年教过自己的老师,有的已经仙游,有的已经退休,有的仍在本校继续发挥着光和热,当年从这里走出去的同学们,也在各行各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故乡的点点滴滴植根骨髓。今天,闲时路过母校,机缘巧合让自己停下脚步,想起彼时用讲台做乒乓球台的日子,想起彼时第一次戴红领巾神气的日子,想起漂亮女孩穿着粉红色雨衣的日子……记忆的一隅,童年的梦境最纯真!
走过四季,走过校园。如今,故乡的校园旗帜飘扬,故乡的校园树木依然。旧貌新颜间,朗朗的读书声,还在耳畔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