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需要走亲访友的时刻,人们会在走亲访友之前,会从各处先了解一番亲戚们的近况,以避免社交尴尬,我也不例外。从母亲口中听闻老家某个侄女,去年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参加完高考,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顺利考上了二本。
疫情的关系,与这个侄女不常见面,印象中是一个非常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听母亲说她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只是现在就读的学校里,没有机会或者条件去满足她对心理学的探索欲,她的妈妈(我的表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非常能理解这种心情,父母总是想满足孩子的,然而现实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确实会心有余力不足。
在这种艰难处境下,父母往往有两种表现:要么向现实低头,让孩子放弃兴趣和理想,忍痛割爱;要么会开始泼冷水,怀疑这个东西的实用性、价值感,无论哪种,对未来可能性至关重要的“兴趣”,无奈被扼杀于萌芽之中。
由于工作关系,我需要对心理学有所了解,家中有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在回去老家之前,我从书柜中,翻出我的心理学入门读物《心理学与生活》,那本厚的可以打死人的大部头,这本书非常经典,实验和知识点通俗易懂,在书柜里珍藏的时间6年有余,我想在新年,把这本书送给侄女,希望能让她的兴趣持续保温下去,毕竟,能遇见自己感兴趣的事,真的是一件既幸运又幸福的事。
在老家碰到侄女以后,我把书交给她,然后说,听说你对心理学感兴趣,我家里刚好有一本心理学的书,非常经典易读,希望对你有帮助。她拿到那本书的时候,我没有太关注她的反应,只留意到她用双手把那本“大部头”抱在怀里,眼里满含笑意。
我想,这个礼物,她应该是喜欢并且想要的。
对于兴趣,我们常常会听到两种说法:
一种是“我不知道我的兴趣是什么?”
另一种是“我没办法把兴趣变成成工作,我的兴趣除了能帮我打发时间,好像没有什么其他的作用了,甚至还挺费钱。”
在长大的时光里,我的兴趣可以用“广泛”来形容,阅读、唱歌、跳舞、画画、写作、交友、演讲、下厨、乐器、马拉松……非常多而杂,有些兴趣一直在持续经营,高频输出,变成了工作的一部分,比如阅读和演讲,有一些兴趣间歇性经营,低频输出,变成了生活中个性化特色的一部分,比如画画、乐器、唱歌,还有一些兴趣,在时间流逝中,由于没有应用场景,且投入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太高,渐渐荒废。
成年的世界,多少还是要讲究实用性和适用性,就目前的整体情况而言,我的工作和生活经营中,都有经营和运用兴趣的部分,能从中感受到快乐的意义和成就的价值。在这种背景下,“社畜”、“工厂女工”、“中年危机”的行尸走肉感,会轻不少。
兴趣是怎么来的呢?我不打算从心理学、脑科学、职业生涯规划学去展开来讲,简单说来,就是:在没有利益驱使的情况下,你做了就会感到开心快乐满足有成就感的事,那些能让你回归到最本质、产生快乐的事情,让你进入心流状态,想去探索研究弄个明白,做到极致的事。
那么如何经营兴趣呢?从我自身经验出发,总结出3点:
1、首先,尽可能的扩宽“初次体验”事件池,轻量尝试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可获取性触手可得,打开眼界不再是只有身临其境这一种手段,通过阅读、电影、讲座、沙龙、公益课堂等,就能快速的扩宽眼界,提高认知,甚至现在的“圈友文化”,在探索兴趣的道路上,还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让学习不再变得孤单。
通过大量的“初次体验”,在你的“初次体验”事件池中,你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然后通过轻量尝试,让它可以在一个稳定健康的循环下,保持持续性。
比如我喜欢阅读,除了诗歌和小说,什么都看,在我读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互联网刚刚兴起,还没有当当、八爪鱼、咸鱼这类平台,条件有限买不起书,后来经同学推荐说,学校图书馆可以借书,凭学生卡办一个图书证就可以了,于是便经常泡在图书馆里看书。毕业以后,条件稍微好一点,偶尔也会买点书看看,但还是贵,于是就经常去湖北省图书馆里面泡着,那个时候旧馆的藏书有限,并且纸张都很破旧了,终于等到新馆开放,从报刊杂志到电子书籍,一应俱全,同时还有自习室一样的环境,每个周六我都会去图书馆里泡一天,在这个过程里,认识了书友,加入了省图书友会,结伴去参加省图的讲座,学习的路上不在孤单,当然,也不太费钱。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渐渐有意识的去探索自我,查了大量的性格测评和职业规划的书籍以后,我决定换一个适合我的工作,于是从销售商务支持,直接转轨去做企业培训,因为有大量阅读和与书友交流作为基础,能快速理解生涩的知识,并且深入浅出的演绎出来,在转轨的道路上,只花了半年的时间,就基本上道了。培训的工作性质本身就需要大量输入和高频输出,这个职业要求长在了我的兴趣点上,所以能一直坚持下来,直到现在也不曾有过疲倦感。
2、其次,深挖兴趣背后的品性,寻找兴趣与工作的关联点
这一点是很多人比较头疼的,觉得工作与兴趣不共戴天,完全没有交集可言,然而我想说,这大概是大家对兴趣最大的误解。让你产生兴趣的看似是一个具体的行动或者一个事件,其实是驱使这事件发生的那个东西在起作用——你的品性。
比如,我有个朋友很喜欢打游戏,他很享受在游戏中与高手对抗竞争,直至获胜以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喜欢打游戏是表面事件,深层次的品性是他喜欢在高难度竞争中获胜的感觉,就像他喜欢参加奥数比赛,喜欢做数学的附加题,喜欢打高分局的巅峰赛,在这些竞争环境中获得胜利和满足,就是他的兴趣所在。参加工作以后,又去自学了计算机,在工作中他喜欢挑战高难度项目,加班三天三夜不睡觉攻克一个难点bug,没有兴趣作为驱动和支撑,恐怕也很难做到这个程度。
世间之物,一定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如果你看不到关联性,也许是因为探索的程度还不够深刻。你现在的工作,一定有能和兴趣产生关联的部分,尝试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对什么事情感兴趣?”
“这件事做成了,是什么东西让我产生了满足感?”
“这个东西,在我的工作中,有需要用到的地方吗?”
“如果有,我可以怎么建立关联,达到同时经营的效果?”
3、最后,让兴趣不再停留于工作维度,寻找价值变现可能性
这个阶段,是经营兴趣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难的一个阶段。职场上35岁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在,职场不再成为唯一的价值变现的场合,越来越多人想做自由职业者,靠自己积累的人脉、经验、能力去挣钱,而兴趣也依然是保持长久驱动力的重要燃料之一,大部分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战场,普遍都在职场上,那么脱离了职场的背景,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士以后,如何把兴趣与变现画等号?
主动留意该领域内成功人士的做法,选定一个具体的标杆人物以后,聚焦研究ta的经营发展史,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结识“圈友”,互相交流摸索,从中找到关键实施路径,寻找自己的差距点,然后制定相应的计划去逐个击破。
比如我们培训圈子里的培训师,在企业内从培训助理做到培训师,然后做到培训管理岗,可能培训这条线在企业内基本走到天花板了,考虑4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做自由讲师是一条比较主流的选择,那么从企业出来之前,就要留意转型前需要做的准备、转型期的关键任务、以及转型后能持续发展的规划是什么,这些东西靠自己想,效率太低,找圈子里已经转型成功的讲师请教交流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另外,也可以和各类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确保自己的认知是符合客观规律,而不是闭门造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风景,能走的更稳、更准。
我们都在自我实现的路上前进着,以上三个阶段,你开始启程了吗?你已经走到哪个阶段了呢?
寻找兴趣不是最难的,难的是经营兴趣,使其从有意义变得有价值。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能被意义感和价值感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