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类书单2——2025

《乾隆皇帝接见英国使臣始末》

众所周知,乾隆帝在封建皇帝中几乎是最好命的皇帝了。在他统治时期,被称为清朝时期有名的“康乾盛世”之一。盛世的表现之一,就是文化艺术的兴盛。

乾隆帝本人就对诗词、艺术品情有独钟,特别是西洋的新奇玩艺更是喜爱。比如:产自西洋的,到了时候会跳出小人来自动报时的精美钟表、上了发条后会自行走动的“狮子”及西洋乐器都非常喜爱。

1792年,乾隆帝接到两广长官的紧急奏报。说,有一个叫“英吉利”的国家,派人到广州来送信,说要来天朝朝贡。后面还附着一封英吉利“商业总管”百灵的呈文。这呈文被译成中文并经加工润色呈览皇帝。

大意是:我国国王听说天朝大帝80大寿,未曾派人向皇帝祝寿,心中不安。我国王恳请天朝大帝施恩通好。凡有我国的人来天朝贸易,均各相好,希望生意越来越好。现我国派辅国大臣玛嘎尔尼,前往天津。倘若天朝大帝接见,我国王将十分高兴。到时,将派辅国大臣前往天津,并进贡贵重礼品。且内有大件物品,恐路上难行,由水路来京,另有船护送。

看了这封语气恭顺的呈文。乾隆帝龙颜大悦。不过,他并未听说过“英吉利”这个国家。于是,他找来宫中传教士询问。传教士告诉他,该国便是“红毛国”,在天朝之西北。擅长制造器械。

这令老皇帝十分高兴。觉得自己威名赫赫,连离着十万八千里之遥的小国家都仰慕我天朝大国,不远万里来朝贡。要知道这在封建朝代,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件。一般属国都得靠武力收服,属国越多,意味着国力越强。像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有属国来朝贡的是很少见的。

想着这个国家以器械见长,那封呈文里也说了,礼品里有贵重物件,那到时肯定又有不少新鲜玩意。不禁十分期待。老皇帝不见得是贪图他那点贡品,他就是纯喜欢。

依惯例,海外来的船只一般在广州靠岸。所以乾隆帝特别批复两广总督,允许英吉利人的船只由天津靠岸。

其实,早在17世纪早期,英国就有商船抵达澳门,与中国建立了贸易关系。但那时中国方面记录的是 “红毛番”。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额中逐年上升。至18世纪末,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额已占到整个西方与中国贸易额的90%。但英国当时卖给中国的产品,只有钟表等少数贵重物品,很少有人家购得起。这就导致英国方面是贸易逆差。

18世纪,英国人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发明了织布机。精明的英国人就想把他们的布匹等工业制品卖到中国。但商船只能到广州靠岸,被限制在了一地,销路并未打开。

后赵皇帝石勒的文治武

石勒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君主,他是一个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一个人。

他由一个出身赤贫的奴隶,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由奴隶到皇帝”的传奇英雄。

雄才大略的毛泽东都对他另眼相看,毛泽东可是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这些旷世英雄都傲视的。

那么,他是怎么逆风翻盘的呢?这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石勒(274-333),本命匐勒,上党武乡人,五胡羯族人,祖父和父亲都曾为部落小首领,但是后来家道中落,到了石勒这一辈,更是穷困潦倒,都沦落到当奴隶的地步了。

不堪压迫 起兵反晋

西晋惠帝太安年间,“八王之乱”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烽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石勒生活的部落也发生饥荒,大家纷纷背井离乡开始逃亡,石勒逃荒到了燕北。

当时,并州刺史司马腾为了换取军粮,正大肆的在山西抓捕胡人,石勒也被抓了,像牲口一样,被卖给了师欢做奴隶。师欢见石勒善骑射,英勇有谋略,就把他放了做了佃客。但是,没过多久,他又被晋军捉住,好不容易才逃出一条命来。

面对这世道的不公,石勒心中充满了愤怒,于是他开始集骑为盗,走上了武装反晋的道路。石勒先投到了公师番的麾下,因作战勇敢,做到了大将军。后来公师番被晋军所灭,石勒无奈逃回了家乡。

当时,匈奴汉国国主刘渊的势力比较强大,石勒就带着众兄弟投奔了刘渊,英勇善战的石勒为汉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刘渊父子也是忠心耿耿,得到了刘渊父子的信任,很快就成了独当一面的统帅。

自成体系 割据一方

石勒带领自己的军队东征西讨,为匈奴汉国灭亡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他的军事力量也迅速壮大,很快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石勒是个军事、战斗的高手,也深知在战争中壮大自己力量的重要性。309年,石勒向冀州进军,攻下冀州等地百余处,不少地主武装被他兼并,其队伍已达10万人之多。310年,他又吞下南阳的流民武装,力量更加强大。311年,他又围歼了从洛阳东逃的晋军主力20余万人,声威大震。

后来,在他谋士张宾的筹划下,于312年开始进据襄国开始割据魏赵地区,改变了以往流寇主义的作风。分别剪除了当初北方地区西晋的两大势力:割据幽州的王浚和据守晋阳的刘琨。成为了与割据关中的刘曜势均力敌的一支割据势力。318年,刘曜在关中称帝,第二年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同年冬天,石勒在襄国称赵王,史称后赵。

笼络士族 招徕流民

石勒从小受尽磨难,长期形成的民族偏见是他对西晋士族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在他起兵之初,每攻下一座城池,他就会下令将被俘的官员全部处死。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石勒改变了以往的残暴做法,开始注意争取中下级士族的支持,笼络知识分子。他把投奔自己的读书人集中起来成立了“君子营”,加以优待,成为了自己的智囊团。就这样,后赵政权就得到了一大批北方士族的支持和拥戴。

当时,由于北方战乱,百姓死伤惨重,人口锐减。为了增加人口数量,石勒开始招徕胡汉百姓。为了让安抚流民并让自己国家的居民稳定下来,石勒减轻赋税,同时劝课农桑、节约粮食。由于实行了利国利民的政策,当时后赵境内社会相对比较稳定、生产也慢慢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与此相反,当时以刘曜为首的前赵政权却大兴土木、徭役沉重,人民不堪忍受,纷纷逃出关中,投奔后赵。

329年,石勒灭掉了前赵政权。330年石勒称帝,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部,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尊重人才 重视教育



石勒不识字,他就经常让人读经史故事给自己听,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就是行军打仗的时候也不例外。



此外,他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在都城设立太学以及十多所小学,并且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升级考试以及后来科举制度的先河。



不拘一格任贤选能,在恢复魏晋“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基础上,还特别注重采用了“察举制”,责成“公卿百僚”和各级官吏向朝廷和官府推荐各式各样的人才,然后通过考察,根据其能力大小,量才使用。



石勒从一个没有人身自由得奴隶,到登上皇帝宝座,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位的14年,创建了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后赵政权,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