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最早出自《孟子》,句子里的书特指《尚书》,后来引申为所有书籍。现用于要求读者善于思考,不可盲从书本内容。
知道并且赞同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去深入探究过为什么、怎么做。
我们都知道“尽信书不能无书”呀,但为什么“尽信书不如无书”呢?尽信书的表现是什么?危害有哪些?如何避免?
我们今天一起来聊聊这些。
2.
为什么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指的是不去甄别、不去思考就将书本上的内容照单全收。
这会导致几大弊端。
1、不去甄别,被有害概念侵蚀
很多书籍不过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在书籍出版门槛越来越低的今天,书籍内容质量更是良莠不齐。
如果不去甄别内容的可靠性就照单全收,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有害的观点侵蚀。
2、不去思考,成为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不结合自身去思考,知识是停留在记忆层面的。
如果不去将知识通过理解、实践内化为技能,那读再多书也不过是成为知识的存储器。
在古代,信息流通慢,靠熟记书本可能也能混个才子的名头当当。但现在,搜索引擎如此发达,光拼记忆量已经没什么用呢,要不,最牛就该是计算机了。
3、不去应用,读了也白读
“听过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呢?因为你光听不做,肯定不会有改变的。觉得书本上说得有道理,就要去践行,并且是不断地践行。
否则,书本内容再好,跟你也不会有太大的关系。
3.
我们该怎么做?
甄别:找有效的
在很多书籍中,阐述事实的并不多,更多的是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我们首先要去辨别这个观点是否值得相信。
我们可以就书本内容问自己几个问题:
1、作者的观点有哪些事实依据支撑?
2、这些用于支撑观点的事实依据来源可靠吗?
3、作者在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逻辑成立吗?论证有效吗?
4、论证过程有无逻辑谬误?
5、作者的观点在哪些情境成立?哪些情境不成立?
经过以上几个提问和回答,就可以辨别出作者的观点是否可信。
一般来说,一个作者的观点有可靠的事实支撑,并且论证严谨、没有逻辑谬误,那他的观点就是值得相信的。
但值得相信并不代表你一定要学以致用,你还得判断这个观点对你有用吗。
选择:找有用的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思考你可以如何使用呢?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通过这个思考过程,我们可以将书本内容内化成自己的可使用技能。
应用:在实践中调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于文学艺术这一类提升素养的书不论,干货书的终极使命无非是用于生活、改善生活。
确定观点的可靠性、想好如何应用后,应用于实践才是重中之重,在实践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将其变成习惯和生活方式,这本书的作用才算是真正发挥出来了。
4.
总结一下:
如何避免书读得多却没什么用的情况?
1、甄别书本内容,找好书
2、选择书本内容,思考内化
3、应用书本内容,锻炼技能
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才能领略到读书好。
End
安安,90后教师一枚~
立志内在有逻辑,外在有情怀的姑凉
专注自我提升
欢迎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