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一月十四日至一月二十一的主题是权威。和讲述学习时,是从聆听过渡而来一样,这部分在准备讲述权威时,仍然用了一月十四日的日记作为过渡。
一月十四日权威会阻碍学习承接上一个主题,直接点明权威和学习的关联。克氏认为,我们通常是借着读书、经验或师长的指导学习,这些过往知识的累积形成了心中的权威,使我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时,只能借助权威来解决,这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们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实际上,以已知来应对未知是永远无法让人得到自由的。
一月十五日摧毁即是创造承接上一篇日记,讲述若想得到自由,就必须检视权威的整个框架,然后粉碎它。但克氏并没有直接讲解如何摧毁,而是强调了一个前提条件,要粉碎权威是需要能量的,所述的能量不仅包括生理能量,也包括心理能量。而心理能量的获得,需要能理解冲突的整个过程,止息冲突从而变得精力充沛。知道如何获得心理能量后,克氏阐释了要摧毁的是什么,必须要摧毁的不是建筑物,社会体制或经济制度,而是个人的表层意识和潜意识底端的防卫倾向,以及被合理化的各种对安全感的需求。只有拆解到这些,让自己的心变得不设防,才能付出爱与温暖,从而才能了解野心和权威是怎么一回事。而只有真正了解了野心和权威,也才能认清什么情况之下的权威是必要的,而什么样的权威是必须摧毁的。当看清权威的真相后,心能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去学习,求知,培养各种能力,自然能获得自由。
一月十六日美德是不带有权威性的讲述的什么是真正的美德?美德是一种永远在流动的东西,它无法培养,因此,社会所谓的道德并不是美德,因为这种道德事实上是一种评价,会造成对立,而在对立情形下,人必然会向外投身一个权威的形象来作为一种依持,以印证自己的正确性!
一月十七日受制于权威的心分析了人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心变得不设防,原因在于我们的心永远想寻到一个安全而不受干扰的居所,即追求一种安全感,为了保住这份安全感,我们借助传统、知识和经验,并依赖权威。
一月十八日是起步便是解脱对上一篇日记作了回答,我们总想追求一种安全感,渴望一种永恒,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理,所以我们才会臣服于权威,渴望权威能给我们一条正确的途径,但事实上只要能觉察臣服力权威的整个过程,认清内心的真相,了解并转化那份想要确知的欲望,起步即是解脱,而不是到了结尾才获得解脱。而这种解脱就是一月十九日所说的从自己的无明和痛苦中解脱,即重点并不是去发现一个已经开悟的权威去追随他,而是要了解自己,当了解了自己的无明和痛苦,自然就得到了解脱。
一月二十日为什么要追随权威表面看是解释追随权威的原因,但实际上讲述的是追随权威的痛苦,即人都有自己固有的认知,即使追随权威,接受了他的见解,但往往又会对开始质疑他的见解,所以对大部分人而言,寻求权威的后续的幻灭,其实是一种痛苦的历程。因此,我们真正要做的其实是去检视自己为什么会渴望找到一个能指导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