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多年未曾谋面的朋友,最近给我寄来一套经典名著。在这个繁花似锦的时代,以书相赠已是罕事;而在茫茫人海中,能够与人结下一段平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更是幸事。
净手净心打开书本,手触字印,鼻闻纸香。恍惚间,我的思绪被带回到了那段青葱岁月。
朋友是十几年的老友了,他知道我读书时便喜欢这套丛书。但对于学生时代的我来说,因这套书价格不菲超出消费能力,所以虽是心头所好,却也不舍出手相购。虽说现在看来这套书价格已不算贵,但忙于工作的我早已没了那时情怀。孰料多年以后,他还将此事挂念于心,了却我多年夙愿,着实让人感动。
朋友和我是高中同学、大学校友,年轻人志趣相投,总有说不完的话,交流不完的思想。大学毕业后我们各奔前程,在不同的城市里生活打拼。他在千里之外的东海之滨,而人生的一叶扁舟却载我至淮水以南。距离我们上次见面,已过去三四年的光景。岁月能磨掉我们的棱角,却磨不灭年少时结下的真挚友情,其间我们虽未相聚,但一直有鸿信往来。在信中,我们常常沟通工作和生活上的诸多琐事,相互倾诉,彼此给出建议。
一个人从出生地到变换不同的学校,变换不同的工作单位,变换不同的居住城市,有多少两小无猜的伙伴失去联系,有多少朝夕相处的同窗形同陌路,有多少亲密无间的同事相忘于人海……朋友是一段生命的时间简史,可以照见天地间的无常,时焉?势焉?运焉?小时候我们还无法理解“越长大越孤单”的悲伤之感,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会就越来越深。什么样的两个人能够成为朋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他们须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喜欢看同一类作家的作品,抑或敬佩相同的历史人物,又或者爱好同样的体育运动,甚至同时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所倾倒……如此这般,两人在一起,才有共同的话题,才会相互认同乃至惺惺相惜。相同的兴趣爱好是成为朋友的基本条件。朋友和我正是在恰同学少年之时,便常常漫无边际地神侃狂聊,从金庸到乔丹,从世界杯到演唱会,直到放学还意犹未尽。
当年,高中班主任极推崇应试教育,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必要按成绩排座位:考好了坐前排,考差了只能坐在教室的最后。一年四次的“华山论剑”倒也促成了我和好友之间坚实的友谊,因为排名接近,于是座位总是分到了一起。又因为擅长的科目和拙于的考试相同,所以高中毕业后的那年夏天,差不多的高考成绩使我们报考了同一所大学。在大学里,我们成为各自所在院系的骨干分子,活跃于校园中。但是不同的专业最终让我们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那些年,我们一起打过的篮球,我们一起听过的歌,我们一起修过的课程,当然还有我们一起谈论的女生,让我们的岁月如水,青春如歌。我们少年心事借酒消愁,我们身陷逆境以诗互慰。天高云淡的日子里,两个成长中的男人抚掌狂歌,你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曰“我辈岂是蓬蒿人”。于是高山流水,于是明月清风。这是我想说的两人成为朋友的第二个因素,就是要有相似的人生际遇。同样的生活经历会历练出相似的性格和品质,最终促成相同的人生志趣,这一点能让友谊变得历久弥新。
再者就是,没有利益关系也是使两人成为朋友的重要因素。两个有着利益或者竞争关系的人终究很难成为好友,因为一旦涉及利害,时日一久,难免相互猜忌出现矛盾。各为其主的诸葛亮和周瑜,即使才智相当、心有戚戚焉,最后还是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所以有时工作在不同领域的人反而容易成为好朋友——你不求我什么,我也不用看你的脸色行事,可以无拘束的谈话,可以不顾忌的闲聊。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好友卸下防备、坦然相对,我们但求有一个知己可以无话不说、释放压力。
如此看来,成为朋友甚至知己其实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上列举的几点很难同时做到,因为它们的相互关系是辩证和矛盾的。不从事相同的工作,可能会导致没有共同的话题,最终聚在一起也只是回忆过去,久而久之,会觉得对话无味,于是联系也便少了;有相同的人生际遇,又可能最终变成了竞争对手,化友为敌;天南地北的好友也可能会因不同的社会经历有了你所不知道的背景……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人生关系本是复杂,又岂是一篇拙文能够道得清说得明?不过是些笔者的个人感悟罢了。
所以,要想过得不是那么寂寞,我们有时只能退而求其次——不求知己,有三五常联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的朋友即可。依稀记得好友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下的萧伯纳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我们需要朋友的金玉良言,我们也需要朋友的春风沐雨。虚拟的社交网络终究替代不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促膝长谈,所以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应当抽出时间和现实生活中的真朋友分享感悟、交流思想,秉烛夜谈、把酒言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