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杂俎之文臣楷模李贤
《明史》列传第六十四记载李贤甚详,随园少年认为李贤奏对言事均能切中机要,及时规劝皇帝的失误,拨乱反正,尊重言官,提拔人才,为国家殚精竭虑,是继杨士奇、杨荣、杨溥之后第一贤臣。完全可以成为文臣楷模。
代宗朱祁钰慧眼识珠,超拔李贤为侍郎。因土木堡之变,朱祁钰代替朱祁镇称帝,景泰二年(1451)李贤向代宗进言上奏正本十件事,即勤圣学,顾箴警,戒嗜欲,绝玩好,慎举措,崇节俭,畏天变,勉贵近,振士风,结民心。朱祁钰龙颜大悦,吩咐翰林院写下来,放置于金銮殿左右,时时观览警醒。不久又上策言及战车火器之利,也得圣心。当年冬天,朱祁钰超拔李贤为兵部右侍郎。李贤不骄不躁,接着又总结古代君主二十二件可资借鉴的事情,汇编成《鉴古录》献给代宗,代宗大喜。
英宗朱祁镇复位,命李贤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参与机要,不久晋升尚书。李贤气度端庄凝重,上奏切中机要,英宗非常眷顾他。山东饥荒,赈灾资金不足,徐有贞认为多给资金也只能中饱私囊,没有必要。但是李贤说:“如果因为担心中饱私囊,见死不救,就等于是因噎废食。”于是听从李贤之言,增加拨款。
石亨、曹吉祥与徐有贞争权夺利,双方都想拉拢李贤,但是李贤不就范,为此双方皆嫉恨李贤。英宗因为石亨、曹吉祥拥戴有功,对他们言听计从,当御史弹劾石亨和曹吉祥的时候,他们认为是徐有贞和李贤的主使,就在英宗面前讲李贤和徐有贞的坏话,结果李贤被贬为福建参政,后来英宗觉悟,李贤官复原职,眷顾如初。
李贤及时制止挑起战争。蒙古孛来经常到塞上草原狩猎,石亨认为可以乘机突然袭击,抓获孛来,交换因土木堡事件而丢失的传国玉玺。但是李贤认为玉玺并不值得过于珍惜,可以重新制作,挑起边境战争难以收场,这个事情就停止了。石亨和曹吉祥更加嫉恨李贤。
及时建议疏远石亨、曹吉祥,正确处理“夺门之变”遗留问题。石亨、曹吉祥得宠骄横,大权独揽,各省前来奏事的都是先到他们那里,有些事情英宗根本不知道。并且石亨说什么就是什么,英宗稍有违背,立即现于辞色。英宗密诏李贤商议,李贤建议英宗乾纲独断,并且慢慢削弱石亨权力,英宗深以为然。石亨被剥夺权力,并下狱。英宗问及“夺门事件”怎么处理,李贤认为,石亨等人拥戴英宗复位,主要目的是为了个人利益,其实皇位本来属于陛下,只要代宗去世,臣下自然会拥戴英宗的。英宗认为非常正确,从此不再用“夺门之变”这个说法,并且褫夺石亨给予的因夺门事件立功的四千余人的官爵。时论大快。
李贤建议淘汰阘茸老弱官员,减少国库财政支出。皇帝忧愁吃皇粮的人太多,库存难以为继。李贤建议可以把老弱病残官员外放,费用自然减少,而且造成的震动较小,英宗依计而行。并减少一切苛捐杂税征收,休养生息,使遭大水的江南地区得到恢复。
李贤建议英宗必须敬畏上天,规范自身行为。天顺七年,当时天空传来轰鸣声,声彻环宇,英宗非常恐惧,请李贤撰写青词,想要祈求上天保佑。李贤认为是统治者不体恤民间疾苦,天下人怨恨,天人感应,故有警示,必须罢免南京、杭州、苏州等江南织造佂役,清理锦衣卫狱,停止内外采购。群臣震恐于李贤的大胆敢言,但是李贤说:“作为臣子,为了国家利益,就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才是尽到了臣子的本分,明哲保身是错误的。”整个天顺年间李贤为内阁首辅,吕原、彭时辅佐之,皇帝任权最专一,眷顾最深。
李贤爱惜言官,维护他们的本职权力。中国古代的给事中是法定的言官,按照法律皇帝是不能处死的。但是往往忠言逆耳,碰上没有肚量的皇帝或者皇帝情绪不佳,言官会处于险境。御史刘浚弹劾刘溥军事失败应该降罪,但是触动帝怒,英宗想要处罚刘浚。
李贤挺身而出,说:御史是皇帝的耳目,揭发不轨行为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不宜处罚。
皇帝听从李贤建议。
李贤爱惜保荐人才也是有案可据的。李贤具有大局意识,顾全国家利益,积极荐举人才,经他推荐任用的年富、轩輗、耿九畴、王竑、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绍等都成为历史名臣。而且李贤很注意工作方法,推荐人才一定要与负责人事和军事的吏部和兵部商定,皇帝很赞赏李贤的做法。文臣只需问王翱,武臣只需问马昂。人人夸奖李贤公平公正,只有小人嫉恨李贤。
李贤遭到小人暗算,但是皇帝始终保护他。曹钦造反,在朝房扣留李贤,要杀害他,王翱及时救援逃脱。密疏皇帝斩除贼党,但是皇帝不知李贤身在何处,很着急,看到密疏大喜。李贤裹伤觐见,英宗慰劳之,晋升太子太保。英宗采取措施及时平息曹钦叛乱。
英宗不豫,躺卧文华殿,有人讲太子坏话,英宗犹豫不决,密告李贤。李贤顿首曰:“这是国家大事,希望圣上三思而行,不要听从小人之言。”英宗说:“是不是就传位太子呢?”李贤顿首曰:“这真是国家的大幸!”英宗起身立即召太子朱见深,李贤扶着太子感谢皇上,太子抱住英宗的大腿大哭,皇帝也哭,谗言没有得逞。
宪宗朱见深即位,李贤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不久太阳黯淡无光,诏求直言。李贤上言:日是君象,君德贤明,则日光盛。惟陛下敬以修身,正以御下,剛以断事,明以察微,持之不怠,则天变自弭,和气自至。
第二天又说:天时未和,阴气太盛,宣德至天顺,选宫人太多,皇家浣衣局罚没官员的家人子女仇怨尤其深刻,应该释放她们。宪宗朱见深听从李贤建议,天下人都很欢愉。
宪宗朱见深听从太监建议想要重新制作仪仗卤簿,李贤说,圣库中尚存没有用过的仪仗设备,节省一点,一样可以使用。皇帝听从这一建议。
门达虽然已经流放,但是他的同伙不断制造流言蜚语,投送匿名信诬陷李贤。李贤请求罢官回家,宪宗朱见深不许,并派遣皇家侍卫跟着李贤,甚至到家里居住。保护李贤不受伤害。李贤父亲去世,派遣太监操办丧事。当年冬天李贤病逝,享年五十九岁。皇帝震悼,赠太师,谥号文达。
李贤是宣德八年进士,当时的少师杨士奇想见见李贤,谁知李贤拒不见面,只好作罢。正统初年李贤曾经向英宗上言,塞外降人的每月俸禄是官军指挥使的十七倍半,应该逐渐放出这些降人。皇帝没有采纳。
李贤也不是完美无缺,他在位的时候,抑制叶盛,排挤岳正,不救罗伦,世人为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