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解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是一首非常经典、中学生大学生都耳熟能详的诗歌,甚至有一段时间里面的几句话流行于网络,成为很有意思的网络用语甚至是表情包,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等等。
依稀记得,当时在学习这首诗歌时,解读其实并不深入,我们只是一贯的使用赏析套路,那是我们应试教育的一点弊端。书中说道:长期以来,我们的文本细读之所以水平不高,除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念和狭隘功利论的局限以外,就是方法论上的落伍和不自觉。口头上,大家都在喊“具体分析”,可以到具体文本,却还是印象和感想泛滥。所谓分析,应该针对原本统一的对象,揭示出其和外部的矛盾和差异,而传统的社会学批评方法习惯于寻求形象和表现对象之间的统一性。而任何统一都只能是现象,而且还可能是表层现象,而深刻的奥秘,肯定在统一性之下的深层。如果满足于统一性,就只能在表象上滑行,就等于放弃了分析。要进入作品深层加以分析,就要从天衣无缝的作品中找出差异,揭示出矛盾,提出问题。没有矛盾,就不能提出问题,也就不能摆脱被动。被动则无话可说,而文章又非写不可,就产生一种很不好的文风——把肤浅的赞叹当成分析。这在所谓“诗歌赏析”中尤为严重。大量所谓赏析文章,有效的分析非常稀缺,无效信息被空洞华丽的赞叹词的渲染所掩盖。这种赏析其实在把经典的诗歌翻译成散文,再加上任意性的拔高。
我觉得这个说的很有道理,这几十年的中学赏析,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答案体系。为了考试不断积累经验,表面浅层的分析一下作者的情感和句子的字面意思,偶尔深入一点文章,加上一些对作者或对作品的赞美之词,就自以为构成了“赏析”,但其实还一直浮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