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时候,分别和晓丽和老龙叙旧,不可避免的,也聊到了感情观念。
而立之年的我们,似乎也挺喜欢回忆,用个时髦的词儿:总结和复盘。
应该是,经历了几年社会的磨练。
褪去了二十几岁的天马行空,又刚进入需要现实主义加持的年纪,多了务实。
我承认,生于八零末的我们,对于感情的感知,是有些迟钝和滞后的。
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姑娘。
一 找对象,有精准定位要容易得多
在同龄人很早就认清自己内在需求的时候,我还在懵懂的寻找自己。
2012年,从全国各地调动来南京的我们,二十二三岁,刚毕业的年纪。
有的姑娘,很早就明确自己要留在南京,于是寻找对象的标准:南京本地人,或者南京有房无贷,最差有贷款也可以接受。
我的好友之一也是 ,有了精准的需求后,加上姑娘长得好看,条件就很容易匹配。
很快,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就认识了她对象,后来的老公。一位帅气且精通美食的南京小伙儿,不久后,就从和我合租的小屋中,嫁出去了。
那时,我还是单身。
我还在思考,自己要找个什么样的对象。
二 相亲,也是快速找到对象的途径
看到我迟迟没动静,组里的小伙伴们,开始替我着急上了。
组里有个南京的小姑娘,正好她妈妈朋友的儿子,也从外地回南京工作,家里在张罗相亲找对象的事情。于是小姑娘开导我:“石头姐姐,你看你光不找对象,也不行啊,周末这个就先见见呗。”
想了想,反正身边小伙伴,大部分人都有对象了,我要不也见见吧?老是自己一个人吃饭逛街,也是挺没意思的。
于是,开始了我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相亲之路。
我记得,那是14年的10月份,梧桐叶开始泛黄,南京最美的季节。
再详细的见面细节,我记不住了。只记得在介绍人家,当时被介绍的男生和他母亲一起过来,全程是他母亲和介绍人(组里小姑娘的妈妈)在聊。不限于你家几套房,你儿子现在月薪多少的话题。偶尔回过头,问我月薪多少,家里情况等等。我和相亲对象,像两个小学生一样,乖乖的坐着。
最后,介绍人和被介绍人一起去房间里,聊了一会儿。他们再出来的时候,被介绍人的妈妈让她儿子开车带我去吃了饭,然后送我回家。
这个小伙子,我现在印象还挺深刻。理工科,清秀的,头发还没秃的程序猿,吃饭时候聊最多的话题,是APP软件开发。还聊了聊各自的爱好。我说我喜欢旅游,他说他喜欢宅着,他妈妈平时不太喜欢他出去。
那次见面后,小伙子倒是很认真的,每天早中晚三次聊天问候。
过了一周,介绍人问我,怎么样,能确定了吗?我认真考虑了半天,回绝了,说不合适。私下里觉得,男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总觉得哪儿不太对。
这件事情,还被两个小伙伴笑话了很久。说我错过了条件不错的南京本地人。
同时我的另一个合租室友,也在相亲中找到了对象。半年后,从和我的合租小屋中,搬了出去。
那时候,可能还不清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很明确的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三 对自己有足够的认知,才能对症下药
不过也在相亲事件后,我很认真的反思了自己。
当时的我,觉得自己,有些自我。
我想要的对象,首先是需要让我觉得崇拜,其次和我聊得来,再次有主见的。
我欣喜的发现了自己的内心需求后,觉得找对象这事儿,嗯,有戏了。
不过从那之后,很久一段时间,都是单身狗状态。
那天和晓丽聊了聊,她说:“其实还是咱自身有问题。你看,原来也有人还不错的。”
当时和晓丽一个组里的小伙儿,按照当时来看,确实很不错。
性格、工作能力都很好,但是为啥没成呢。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我发现,对方的心理状态,也和曾经的我自己一样。不明确自己的未来规划。
另一方面,也是有着,着急完成家里找对象的任务。
于是,也就这样没成。
四 成长经历对感情观的影响
我们这一代八零末生人,成长在国家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年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动交互。
国家经济带动家庭经济朝前走,我们的成长环境相对安逸和幸福。
用现在一句话说,处于缺大钱,但是小钱相对能满足的状态。
所以,那个年代环境下的孩子,对于感情的选择,相对的感性。
既不像父辈那样,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双方家长谈妥了,就是一辈子。
也不太像九零后的孩子,对于感情观念的理性。
总而言之,那个年代的我们,嗯,受到琼瑶阿姨某些剧情影响颇深,感情至上。
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结合。
五 现在的我们-认清社会的现实之后,依旧无比的热爱它
现在的我,更多时候,是充当知心小姐姐的角色。
八卦,热衷于牵红线,希望身边的朋友们,都赶紧的能成双成对。
但是,经过反思,我也明白:感情这玩意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和单身小伙伴们的唠嗑,更多是一种相互复盘,相互鼓励成长的阶段。
因为也知道,着急,并没得用。
祝福我单身的,亲爱的小伙伴们。
不忘初心,寻得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