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寝忘食看完《大秦帝国之崛起》,偶有小感,记之。
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有“杀神”之称,长平之战杀赵军四十五万。戎马一生,战功显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秦昭襄王五十年,秦王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死于杜邮。
白起心中有怨,长平之战,他怨,怨秦王的一纸空诏,怨秦王明知妻子是赵人却同意妻子到前线,怨秦王陷自己于不仁不义之地,怨秦王不听忠言,不乘胜追击直取邯郸,攻灭赵国,反而在赵国回复一息元气后执意再攻赵国。
秦王也恨,恨白起明有“杀神”之能却因病推辞攻打赵国,多次言中邯郸不可攻破的实事,怨白起不能明白自己在长平之战后其他多国合纵攻秦的顾虑。
《大秦帝国》将人物刻画得完整,有血有肉。不管是野心勃勃的秦昭襄王,外柔内刚慈母心肠的宣太后,忠心耿耿赤胆忠心的白起,还是睚眦必报小人形象的范睢,都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个体。
蒋勋说过:“好的文学里没有好人和坏人,有的,只是生命的不同状态。”
《大秦帝国》就是这样一部文学,我们没办法说白起是好人,范睢是坏人,还是秦昭襄王是坏人,因为他杀死了白起这样的忠臣。一个人性格的不同方面决定了他可能在一件事上做了大家看起来大快人心的事情,也有可能在涉及自身利益时毫不留情。
范睢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性格鲜明。在攻取长平的过程中,帮助白起帮助秦国用了阴谋,使得“兵不厌诈”,为长平之战的胜利立下功劳;而很明显,在他面临自己和白起二人谁死谁活的问题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利益,当他发现求白起不成,脸色一变,面目狰狞,直言自己就算是死,也要白起死在自己的前面。而站在赵国,站在赵国百姓的角度,又大不相同,他们害怕白起,乐于秦国将相失和。
因此可见,文学的不同的生命状态给大家呈现的是不同的感受。
蒋勋最初说这句话是在讲《诗经》第一首时提到“氓”时所说,他极力反对将这首诗看作是怨妇之诗。其实是一个女子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回忆里有喜悦、哀伤、向往、忧愁。我们没办法说“氓”就是一个十恶不赦,抛弃妻子的坏人。包括有说《黍离》是亡国诗的,但当我们抛开对《诗经》简单化的判断去感受。一个人走过黍子田,也可能会联想心中的哀伤与忧愁。我们都或多或少有过这种情感,也会“行迈靡靡,中心如醉”,与亡国并无关系。速食化读诗找到的答案都不是真正的答案。
同样的,我们说好的电视剧或者在历史中的人物、情节,如果用一种下定义的方式去读,也是对它们的辜负。
再回到《大秦帝国》,它给我的就是这样一个对待不同状态生命时的感受,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但不能将他们定义了,看窄了,否则,就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