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遇见美好
——读傅国涌《美的相遇》一书有感
光阴易逝,人生也会逝去,但相遇不会逝去。人与书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一定会结出加倍的果实。
—— 傅国涌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里第四届教育行走。其间聆听了十多位专家的讲座,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傅国涌先生,有感于先生对教育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所幸,茶歇时间在报告厅外摆放着的就是这本《美的相遇》。
“美的相遇”,冲着这书名我就满心欢喜。犹记得,那句话: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教育的过程就是与美相遇的过程,真善美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在宁波的讲座中,傅先生的两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你不知道李白,不知道曹雪芹,不知道屈原杜甫,不知道鲁迅胡适,你就没有办法让自己在文化上变成一个中国人——你只能是物质上的中国人。一个人在这个时代生活,精神上需要两个证件,一个是中国文化的身份证,另一个就是全球普世文化的护照。你有了这两个证件才可以基本上是一个现代人。
这段话,让我不由得转身思考自己和教育。既有震惊,也有汗颜。在十几年如一日的职业生涯里,面对教育功利化的有心无力,面对教师自我成长的拒绝抵触,面对学生浮躁浅薄的灰心失望。阅读和提升应该是最好的方法,我们不光要做物质上的中国人,更要做精神上的中国人。
《美的相遇》这本书,看可以说是傅先生的转型之作,之前的几十年他一直致力于哲史研究,而且颇有造诣。童子班的创办让他的人生后五十年有了新的方向,所以他说生命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成年人的世界是定势的,而孩子们的世界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可能性,甚至是惊喜。
所以这本书的第一辑是“与民国相遇”。傅先生眼中的民国教育是充满魅力的,因为它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与美的相遇。教育以成全人为最大之根本,让每个人成为最美最好的自己。
课文之美。如“什么时候好?春天早晨好。看不厌,听不了,园里鲜花树上鸟”、“樱桃红、杨柳绿,布谷鸟,飞来飞去真忙碌”、“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这样的例子在民国课本中不胜枚举,不单单要告诉孩子们万物真实的样子,也要给人以想象力,更要把人当人,拓宽孩子们的世界和人生。
先生之美。我不由想起了《无问西东》里“静坐听雨”的片段,在西南联大简陋的校舍内,雨大屋漏而学生无处安身。教授在黑板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大字。师生不畏环境,适应环境,静坐听雨,太洒脱。也正如梅贻琦校长所说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民国时代的教育离不开兼具学养与风骨的大师。遗憾的是,现在最有思想、最有学问、最有才华的人都不当老师了。而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王国维、钱穆、朱自清……等这些大家都曾经站在中小学生的讲台上,为我们输送着最完整、最丰富、最有生命力的精神食粮。
课堂之美。“师者,范也。师不一定高过学生,但是师要提供示范,就是透过老师的性情、个性、情怀、去影响学生”。就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来看,知识是没有止境的,没有一位老师可以信心满满地告诉学生:人类的所有知识我都已经传授给你们了。每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可以透过性情和魅力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身上的力量和美德,这样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在传递价值。所以钱穆先生在作文课上通过实例告诉孩子写作要有曲折,有生活。
评价之美。1941年,重庆南开中学的谢邦敏同学的物理交了白卷,他填了一首词,然后等着补考。改卷老师魏荣爵也在卷上赋诗一首: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谢邦敏那年考上了西南联大法学院,毕业以后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只是当今的学生却非受民国文化的教化,所谓白卷高考落榜生悔不当初者比比皆是。回望那个时代,老师们给了学生最美的相遇,以评价之美成全人,洞察人,发掘人,实现了师生彼此正向能量的释放。
当今的教育与民国相比更重视它的功利性,而忽略了人文性。长久以来,很多人几乎已经不记得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中值得骄傲的精华,网络低俗文化的冲击,让人文教育难上加难。我们在思考,也在努力探寻更好的出路。基础教育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傅先生说“大学教授是先生,小学老师更是先生”,就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少年时代在求学生涯中最为宝贵,此时遇到的老师很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傅先生的这本书,既是一部个人的相遇史,也是一部教育随想录。书中有太多的真知灼见让我叹服,深思,共鸣。有人说怀念民国是一种病,确实是一种病,是对现实的思索,是寻找光明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