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个主观的东西,幸福与否,其实在于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转变心态,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人人都可以轻易地实现幸福!
1、对自己的应有态度是:认真地活在当下!人生不是一条直线,不是好好读书找份好工作结婚生孩子养大孩子孩子读书孩子找份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孩子的不断循环,人生是无数个“点”的连续。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好好珍惜、好好体会、好好享受!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即使是最平凡最普通的自己,即使人家讨厌自己,你也完全不在意,同时也独立自由地追求进步,认真过好人生路上的一点一滴,你就是幸福的了!觉得要先去进步了或者达到某个目标才幸福的思维,是弱者的思维,而且是被目标牵着鼻子走的不自由体的思维,是很难有幸福感的思维。享受过程、享受当下,认真过好每一刻,才是幸福的。比如你想成为一名羽毛球高手,可以!但并不是说要成为了真正的羽毛球高手你才是幸福的,在打球和练球过程中,每一刻都是幸福的,这才是享受过程,享受幸福。
2、对别人的应有态度是:实行课体分离。所谓课题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自己管好自己范围内的事,不要对别人横加干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每个人都只需要对自己的课题负责。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的很多矛盾,很多其实都是源于狗抓耗子---多管闲事!不是你干涉了别人的课题,就是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横加干涉。孩子的学习,那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作为家长,如果把孩子学习的好坏,和自己的面子、理想、寄托等因素捆绑在一起了,使用强制的手段强迫孩子学习、强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那就是对孩子课题的严重干涉了。孩子的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为了你而学,孩子要清楚这件事,家长更要清楚这件事。孩子只因为自己的兴趣而自动自发、独立自主地努力学习,那是孩子搞好学习的最理想状态,作为家长,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适当提醒他管好自己的学习课题,那就足够了。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普通的欺骗你反驳你,严重的自残自杀对家长进行报复的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课题分离,是自由社会的必然要求。人和人之间有一个界限感,每个人都为自己负责,人生就能简单化很多。“我爱你,与你无关”,说得就是一种课题分离。其实,不管你喜欢谁、爱谁、信任谁、帮助谁,在哪个公司工作,在哪里住,都是自己的课题,至于你作用的对象会如何反应,那是他的课题,由他自己去好了,说多了都是泪呀,哈哈哈!为什么有些年轻人春节不喜欢回家过年,就是不喜欢长辈对他们的课题干涉:恋爱没有啊?什么时候结婚啊?什么时候要孩子啊?要几个孩子啊?在哪里工作啊?收入如何啊?……年轻人都已经习惯了课题分离,长辈们却觉得这是他们应有的关心。课题分离解决了,才解决了自由的问题。自由是实现幸福的前提。
3、人际关系的终结点:建立共同体感觉。这个要分三步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就是要接受自己,即使自己有这个缺点那个缺点,甚至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但是我能接受自己,而且,我也可以自己承担自己的后果。考试考差了,我会承认确实是水平不够,下次努力考好一点就是了。关注你可以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自我接纳,也叫自我关怀,把自己当成一个朋友来看待:朋友错了,朋友有这个缺点那个缺点,但是我不会认为他一无是处,只要下次努力,一定会做得更好!接受是改变的开始,改变以接受为前提。
他者信赖,就是在合作中无条件地相信别人,把别人视为伙伴,不必害怕别人的背叛。这当然是指一般的人际交往,不是指面对陌生的骗子。如果你把别人视为伙伴,而不是竞争的对手,那信任就是应该的。一开始先无条件合作,如果被坑了下次在惩罚就是了。越是发达地区,人们越容易跟陌生人合作;在欠发达地区,人和人之间更缺乏互信,很多事都干不成。
他者贡献,就是对共同体的贡献感,幸福就来自这种贡献感。
有了自我接纳,每个人都承担自己的后果,你才不怕别人背叛,你才会有他者信赖。有了他者信赖,把别人当作是伙伴,你才愿意做他者贡献。这三步其实一套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
幸福,其实可以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