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书荒,暂时没有什么想看的书,便打算刷旧书。大学时买的一本小说《岛》成了我的首选。
提到《岛》,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或许是郭敬明的。其实不是,这是一本英国女作家写的,讲的是20世纪希腊克里特岛海岸以北的斯皮纳龙格岛——当时主要的麻风病隔离区上发生的故事。
作者是维多利亚·希斯洛普,至今已读过她的三部长篇小说,分别是《岛》、《线》、《回归》。希斯洛普很擅长在恢宏的历史背景下,描写小人物的故事,故事动人之余,也让人钦佩于其对历史、地理以及她笔下描述的事物了解之深。在写《回归》时,因为女主角是一位出色的舞者,她还专门去学习了舞蹈。这种负责人的写作态度,让我尤为钦佩。
书摘:
“母亲怎么能在那么年轻时就那样肯定,她要嫁的人就会是‘合适的’呢?她怎么能知道她在以后的五十年、六十年,甚至七十年里都会幸福呢?或许她根本就没有这样想过?”
这段话不是什么充满哲理的话,也不是什么动人的情话。
希斯洛普的故事充满治愈性,然而书中的女性在感情生活中却大多不太幸福。《岛》首先登场的阿丽克西斯便陷入与男朋友的感情危机之中。盛开于大学校园的爱情,在进入社会之后,如同被移出温室的花朵,面临枯萎的危险。
在思考自己与男朋友的感情时,她想到了母亲,她不能理解母亲为什么年纪轻轻便把自己出嫁,她怎么能肯定她要嫁的人能带给她一生的幸福呢?
看着阿丽克西斯的疑惑,我也在想:是啊,她怎么能确定呢?
也许,她真的不确定。毕竟,未来的事,谁能确定呢?
我毕业一年,便和当时的男朋友结婚了。不是没有过疑虑,不是没有过担忧。但我明白,世间上每一件事都是有危机的。无论嫁的是谁,你都不能保证一辈子。此刻我们彼此相爱,并有相伴一生的信念,便已足够。
因为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很多女孩在结婚前对男生会有许多要求:要有房、要有车、要有稳定的工作、要有良好的家庭背景……过度在乎物质的满足常常使我们忽略了挑选伴侣更为重要的是:感情。
实习时认识的一个朋友,后来登上了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她首场演讲便是关于爱情。离异、身患绝症、单亲妈妈,这些标签加身的她,有一个小她九岁的男朋友。这样的感情任谁都不看好。
在演讲中她说道:
“有时候我在想,或许我们大多数人的爱情与婚姻,需要去满足很多条件,我们希望门当户对,希望有房有车,希望工作稳定,希望身体健康……”
但是,即便是我们满足了这所有的条件,我们的人生就不会再面临风雨吗?我们更需要的是真情与勇气,引领我们一直走下去。
爱的本质,本就应该只是两个相爱的人,愿意永远生活在一起。
乐观的她,对于这段感情依然充满恐惧:害怕自己的突然离世、害怕男朋友被嘲笑、害怕他父母伤心……然而男朋友的坚定让她逐渐对这段感情重拾信心,在他的细心照顾之下,她更是越发精神。
她说:“其实直到今天,我仍然不知道我们下一步会再面临什么,但是当我的儿子跟他称兄道弟,去哪都要牵着他手。当我们像一家人一样彼此依靠的时候,无论我们下一步会面临什么,我都会鼓起勇气,与他一起面对难以抵御的病痛,面对所有的不安定。”
我记得我和老公结婚时,去见他家的亲戚。他们对我们说道:“生活没有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的,重要的是要一起面对。”
当时听到这句话时,心里有一股感动。我想这是真正感受过生活的人。回顾我走过的二十多年,无论贫困的时候还是富裕的时候,生活从来不曾容易过。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保证,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更长的日子里,能够一帆风顺呢?
尽管有物质的保障,然而人对于物质的要求从来就不曾满足过。
记得以前还看过一则小故事,作者写的是他爷爷奶奶。在那个没有婚姻自由的年代,爷爷知道奶奶虽然嫁给了他,但是并不爱他。他常常会问奶奶,你会爱我一辈子吗?奶奶每次都摇头。直到奶奶临终前,奶奶对爷爷说:“现在我终于可以告诉你,我爱了你一辈子。”
不到生命的尽头,我们都不能保证,会爱谁一辈子。
承诺太重,我不敢轻易许下。
我能保证的是,此刻,我敢与你面对以后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