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些天,我和弟弟打电话,我问:“你现在过的怎么样?”回答还是千年不变:“就那样呗,上班下班。”
“业余生活都做什么?”
“睡觉、看电影、打游戏。”
一种无所谓的语气,本来想问他的梦想呢,默默地换成了“以后怎么打算的?”
电话那头深深叹了一口气说:“还有什么打算,等着升职呗,然后迎接生老病死呀。”
“这种状态你满意吗?”
“切,不都这样吗?”电话那边已经不耐烦了。
聊天没法继续,只好草草挂断。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与弟弟的对话形式变成了我问他答或者我说他听的情形了。他越来越沉默,不再跟我说他的生活和心情了,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状态。
2
我的一位发小,以前想去大城市工作,却说一个人在外终觉得又辛苦又孤独;现在在家附近上班,却总抱怨工资低、环境差、老板刻薄、朋友不靠谱。
我问:“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她一边抠着指甲一边用一种理所当然的语气说:“安安稳稳就好了,有吃有喝有地方住,然后再嫁个好人,我的要求不高嘛。”
我瞪大了眼睛认真地问:“什么叫安稳?我认为大街上乞讨的每天都出来,而且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这也叫安稳;体制内的小文员拿着固定工资也叫安稳,打工仔按点上下班也是种安稳,你的安稳是什么,就是有人养这呗?”
“有人养着挺好的呀,女人不都这样吗?”。
她一副理所应当的回答:“找个差不多的人结婚,生个孩子或者养条傻狗,人都是这样的。你以为都跟你一样,整天理想呀,奋斗呀,累不累!傻不傻!哈哈。”
一阵刺耳的笑声。
3
每当我跟身边的人谈论爱与幸福,他们就觉得俗气和幼稚,甚至伸出中指嘲笑:“too young too simple。”
什么时候谈论理想成了离经叛道的事情了,什么时候拼搏的人成了可笑的傻瓜了?
是的,人生都这样躲不过生老病死,离不开悲欢离合。可是,你岂不知生命除了肉体还有灵魂吗?
我们的肉体总是希望能拥有安逸、懒散和舒适的生活,贪爱世上的好东西,惧怕世人的嘲笑和指责,迎合世界的潮流和风气。满足了肉体却忽略了灵魂,忘却了它需要快乐、自由、爱和幸福。
4
小时候听过这样一首歌《小树小树快快长大》:
晨风轻轻地向我问好,
美丽的小鸟在快乐地歌唱。
在这可爱的清晨,
我为校园里的小树浇上清水。
小树小树快快长大,
长出茂盛的枝叶吧。
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
让我们在你下面跳舞唱歌!
那时候的我们,都被定义为这样的小树,是为了将来的伟大事业而存在。
对于我那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母来说,他们盼着我快快长大,好能工作挣钱。老师对我的教育,一开始还宣传为了理想和祖国而读书,但后来就说好好读书,好能考上好一点的大学,上了好一点的大学,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这使我们一直苦学,而从没乐学过。好像也没学过享受周围的阳光和美景,没为内在的生命活力而感恩。
其实,读书学习本身可以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老师只要稍微放下一切为考试、学生只是考试机器的观念,多少关注一下知识本身就行了。孩子的心灵本来就有好奇心,求知本身也充满着不少乐趣。
不得不说现在大多数人的工作状态跟当年学习没什么不一样,就像这篇童话故事中的枞树,最终不过留下一声叹息!
这就是很多人的生活模式。
5
在《哈佛家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约翰是麦当劳的一名普通员工,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做很多相同的汉堡,没什么新意。然而,他却很快乐。他从来都用发自内心的微笑面对顾客,好几年都这样。他这种享受当下、发自内心的快乐,感染了很多人。有人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对这个单调乏味的工作感到快乐?到底是什么让你充满热情?”
约翰回答说:“我每做一个汉堡,就知道一定会有人因它的美味感到快乐。因想到他的快乐,我在做的过程也感到快乐。上帝给了我这么好的原料,又给了我这么好的岗位,我做的过程就是一个感恩上帝和分享快乐的过程!”
因着他的这份快乐,这家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最后,麦当劳公司的老总都知道了,就特意提升约翰到一个更重要的岗位。不过,约翰知道自己不是为了提升而工作,而是工作本身对他来说就是快乐。
所以工作不单单为了赚钱、升职,他的最大价值在于从中得到快乐;结婚也不是因为孤独和索取,而是因为爱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