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知乎,ID:亡心言己,文责自负。
据说看完这部电影的人会发现,看电影的自己才是个小丑。
我不信邪,偏要尝尝咸淡,反正我从不照镜子,因为我没有自恋型人格障碍,而且我也没有妄想症,不会幻想自己变成了小丑~~
电影的第一部,小丑在电视直播中说:“现在这世道能逼疯任何一个人……我每天都和你们擦肩而过,但是没人注意我……为什么在电视上为他们诉说,他们的命就比我值钱?……你觉得韦恩那种人,有替我这种人想过吗?他们除了自己,关心过别人吗?他们以为我们就像只会默默忍受的小孩一样,以为我们不会奋起反抗……”
第二部,小丑在法庭上说:“我想以小丑的身份来到这里,继续向你们所有人愤怒地咆哮。但我真的不能继续了,因为我不能成为你们希望我成为的人,这一切都只是一个幻想。没有小丑,只有我,我只想毁掉这一切,并开始新的生活。”
如果说第一部是亚瑟装扮上了小丑的形象,树立起代表反叛的精神图腾,那第二部就是亚瑟扯下小丑装扮告诉大家,小丑并不存在,他也只是一个想要好好活着的普通人。信仰崩塌,信徒四散离去,其实没有人愿意真正关注小丑背后的亚瑟。
所以哈莉最后对逃出法庭的亚瑟说,我们只有幻想,你先放手了,我们本来就哪里都去不了。
还记得第一部的亚瑟为什么会彻底疯狂吗?他的工作伙伴都把他当成怪人,后来工作丢了,也当不成喜剧演员了,自己的精神疾病国家也不准备管了。原以为自己有个父亲,结果发现全是母亲的妄想,自己大半生的悲剧都来源于母亲,自己与邻居单亲妈妈的恋爱关系也只是一场幻想。
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上不再存在希望,爱情、友情、亲情全化为泡沫,他怎么会不疯狂呢?后来,他亲手捂死母亲,说:“你总叫我happy,但是我这辈子都没有过happy,不过好笑的是,我曾认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剧,现在我才发现是一出喜剧。”
就像他最后枪杀节目主持人莫瑞前说的一样:“当你惹毛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社会遗孤,然后把他当成垃圾,会怎么样?我告诉你会怎样,你这是自食其果!”
然后,大火漫延哥谭市,一个又一个小丑出动,一个又一个人被以“自食其果”之名枪杀,其中就有那个说“所有无所建树的失败者都是小丑”的市长竞选人韦恩。
《小丑1》满足的是大家内心深处对反叛精神的向往,宣泄的是大家对权力阶级压迫的不满,结果《小丑2》突然给大家展现出来的是一个脆弱的小丑,那个小丑想要找到一个同类,那个小丑拥有一个恋人就再也不想嘶吼……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丑2》不被叫好是必然的,整个电影就像是一个乖乖女爱上坏小子结果发现坏小子想从良的故事。而且大段大段的歌舞也实在有点催眠,网友调侃到底是“哥谭市”,还是“歌坛市”?不得不说,女主Lady Gaga应该就是被请来唱歌的……
其实亚瑟就是另一种版本的林冲,如果不是被逼无奈,又怎会“雪夜上梁山”?亚瑟只不过是多一些疯癫而已,本质上还是一个悲情人物,是一个会在日记本上写下“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价值”的普通人。从来都没有天生的反叛者,也从来没有绝不动摇的反叛者。
如果可以被招安,谁又愿意啸聚山林?《小丑1》造了个梦,《小丑2》毁了这个梦,让观众有点不爽快,仅此而已。
再看看《小丑2》中出现的这个女主哈莉,一个从头到尾秉持着“小丑精神”的人。她的反叛理由远没有亚瑟充分,高学历、父母健在、家境优渥,她的反叛更像是一种上层人的任性妄为,在她的心里更是从来不曾有过亚瑟,只有那个代表反叛的小丑。
她像绝大多数人一样只看到了小丑对规则的践踏,并不关心亚瑟笑容背后的悲鸣,我更愿意相信律师的观点:全是谎言和利用。律师原是有可能拯救亚瑟的,可是亚瑟迷了眼,以为自己真的可以做人们心目中的那个小丑(自恋型人格障碍)……所以他自食其果了。
其实人们只是需要一个精神图腾,这个精神图腾是不是小丑,并不重要,而这个小丑,是不是亚瑟,其实也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