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十五,年就结束了,学生们也要陆陆续续启程。我想起了那年在火车上的事情。
记忆中第一次坐火车是爸爸接我回家。因为哥哥住院,三、四岁的我被安排寄居在翼城县的二姨家。当时年龄太小了,我记不得自己是怎样到的二姨家,也记不得我和爸爸怎样上的火车,只记得我和爸爸没有座位,一上车我瞌睡了,爸爸刚抱起打瞌睡的我,旁边就有一位当兵的叔叔让了座。我睡醒后爸爸起身要把座位还给这位叔叔,他很坚持让我们父女一直享用着他的坐票位置。事情虽然小让我对军人产生敬仰和崇拜。后来好几次坐绿皮车的记忆也是在往来二姨家的路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了“快车”、“特快”,当然逢站必停的还是这种绿皮车。带给我们快乐的也是这种绿皮车。我妈妈兄弟姐妹多,再加上我们这辈就更多了,一起出发时,感觉三分之一车厢都是自己人。三、五人一组打扑克、各自带着准备的食物,大家一起吃,品评谁家的茶叶蛋好吃。当然也有“惊心动魄”的事情,比如说谁的喝水杯被碰掉到火车下面,还有大站停靠时间长,有人下车去游逛没有及时上车的。总之是一路欢声笑语不亦乐乎。
我十六周岁到河南上学,绿皮车带给我的是别样的回忆。去时乘坐从太原发往广州东的“普快”,我认为就是绿皮车的别称,当然比慢车还是快些,没有逢站就停。车厢也有几个等级,软卧、硬卧、软座、硬座。我们的学生证购买火车票打五折,仅限于购买硬座。所以三年往返太原和河南漯河都是购买的二十七块的硬座。因为太原是始发站我们是可以提前购买到坐票,八、九月份刚好是农民工秋收返乡的高峰期,太原到广州的车途经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都是人流量大的城市。车厢严重超载:座位下面是人,靠背上面是人,小桌板上是人,行李架上是人,两人的座位三人坐,三个人的座位五个人挤。当广播里传来传来:“下一站漯河,请下车的旅客提前做好准备”,我们就会收拾行囊挤到车门口,车停稳后居然没有列车员来开门,因为几乎每节车厢门外都有三、四十个人等待上车。有经验的乘客就会给我们开启一扇窗,我们需要先把行李扔下去,然后自己再从车窗跳下去,如果不迅速的做完这一系列动作,你就会被带到下一站——西平,在西平下车需要补交火车费,还需要乘坐长途车返回漯河,关键的是西平站开门的机率更小。后来我们发现从太原购票到漯河和西平的价格是一样的,本着保险的原则直接购买到西平。
这还不是极致,最极致的是从漯河回太原。这趟列车从广州东出发,漯河在车程中间,也是最挤的一段。我们购买的过路车票上永远打着“无座”这两个字。我们想象的情景是火车呼啸而来,挤上车去,站着回太原。在漯河上学的太原老乡有二十九人,在站台等车时,大家及时发现必须分开几组才能保证停车的一分半钟都上车。因为女多男少,所以五人一组,每组由一个男生带队。计划看似不错,结果火车呼啸而来,呼啸而去,虽然停车,但没有一扇门打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应该想象得到这个情景,只是不愿意说而已。我们被带出车站,到购票大厅排队改签车票到第二天。第二天火车走后,我们就地清点人数,上车两人。十几岁的学生压根抵不过正值壮年的农民工兄弟。我们找到火车站列车员向她们讲述情况,关键的是火车票超过48小时就作废,我们已经没有富余的钱二次购买。列车员很照顾我们,先是让我们每个小组都分别排在各个车门最前面,然后她们打开车门,当农民工兄弟一拥而上时,她们竭力维持我们优先,护送我们先上车。
能坐上火车就是内心那块石头落地的感觉。没有经历的人会说:人多了当心被挤倒踩踏。这个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压根没有摔倒的空间。瘦小的同学被夹到农民工中间,从车门开启到上车,两只脚没着过地。别以为坐上车就万事大吉了,真正的“磨难”开始了。原本十六个小时的路程,因为人流量太大会晚点,晚点车还要给正点车让路。正点抵达太原应该是早晨六点,我们通常是中午过后才能到,在车上待着的二十多个小时里,没有往常一样的乘务员推着小推车供给食物和水。应该说我们也压根不敢喝水,并且在上火车前半天就不喝水。我的亲身经历:花费一个多小时时间,挤到距离我十米不到的厕所,打开厕所门,一平米的厕所里有五个男人。我告诉他们:我想上厕所,他们需要出来一下。他们说:“我们也很想出去。”我默默地又消耗一小时挤回了我原来待着的地方。火车走走停停,陆陆续续下了不少人,我们有的可以挤到座位上,没座位的也有空间坐到地上。这时那几位男老乡就会串车厢,关照一下同行的所有人。
后来我们慢慢地总结经验,大多数人出远门都讲究挑一个日子,逢三、六、九人就会多。我们还发现一个实用工具——甘蔗。乘火车时一人手握一根半米长的甘蔗,上车时可以当地武器保护我们自己的小组不被挤散,上车后就是食物,可以补充糖份还解渴。我们还学会从漯河乘车改道走郑州,从郑州购买或者改签车票,郑州作为始发站是有座位的。
当一个人有特殊情结时,必定有它产生的原因。有一次我挤上火车后,同行的人告诉我,我的手破了。我低头一看确实在流血,可能是刚划破所以暂时还没有痛感。旁边的陌生人立马就递上了创可贴。在后来的很多年里我的包里总放着一、两条创可贴,不图别人对我的感谢,只是单纯一份爱心的传递。
三年的坐火车经历让我学会处理各种路途的突发事件,也让我有胆量独自踏上这混杂的路途。拿到毕业证到回家的当天,疲惫的我躺在炕上休息,听到对门女孩读我放在写字台上的关系证明:“智少翔,男。”时,我弹跳而起,立马清醒了。一看,粮食关系和户口关系性别都写错了!在学校时一部分同学毕业证和这两个证明,三个证件是一起错误的,毕业证错误需要去郑州教育局改,粮食关系和户口关系需要分别到漯河粮食局和当地派出所改。他们已经在漯河组成一个小团队统一行动了。当时我只检查了毕业证上没错,大意了。赶忙去了太原教育局、粮食局、公安局咨询本地是否可以改,结果都说只有一个办法:哪里弄错的哪里改。我哥已经上班,我爸也不能请假陪我跑一趟,只留下我妈,她还挺想去,说自己没出过山西省。关于这趟火车的特殊性,家里只有我爸和我知道,我两人四目相对,我说:“我自己去吧!”我爸立马说:“行。让你哥送你上火车”。我哥在送我上车的时候做了一个他以为对的事情,他看到我对面坐着一个三、四十岁老实巴交的男人,很有礼貌请人家照顾我这个第一次一个人出门的女孩。当我趴在小桌板上睡着后,这个男人的手放到了我腿上,我抬头瞪了他一眼,他居然没有收手,于是我立即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周围一下就静悄悄了,我用余光看了一下四周至少有二、三十双眼睛在寻找这个耳光的发声地。这个被我扇耳光的男人瞪着我,我用更狠的目光回瞪着他,然后他的眼里没有了力量,低下头没有吭声,我想他也明白如果他敢吭声,结局就不是这么平静了。
再后来就是带儿子坐过一次绿皮车。儿子三、四岁的时候问我:“妈妈,你和爸爸离婚了吗?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天天回家?”。其实亲情和距离是没有关系的,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也只是徒劳无功。那时候我刚好要换工作,辞职和再上岗间有十几天的休息期,于是我带儿子去了一趟他爸爸的工作地,我想表达的是爸爸在很远的地方工作,所以不能回家。回来时为了购买到坐票车,我选择 了慢车,并且给身高不足一米二的儿子也买了一张火车票,就为了让他舒舒服服的理所应当的坐享一个座位。又买绘画板《西游记》路途中给他解闷。车到达下一站时,上来一拨人,没有了座位,一位四十多少的妇女蹭到我的身边,想让我给她让座位。但她采取的方式是喊来她二十左右的儿子冲我示威:“你把孩子抱起来!这个座位我妈要坐!”并且大声嚷嚷:“没见过让一个小孩占一个座位的道理!”原本他们母子不吭声,我都计划让他母亲和我们一起坐,是一起坐,而不是我抱起孩子,给他们腾出来一个座位。一看这个情况,我立马说:“不好意思,我的孩子虽然是可以免票,但是我给他购买了车票,这个座位就是属于他的。”那个男孩又嚷叫:“我不信,你拿出车票给我们看看!”他这样就是为了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从而给我压力让我屈服。我冲他冷笑了一下说:“不好意思,你没有资格验票,如果要乘务员来验票我自然会掏出来。”一时间我就变成了那个不给孩子买票,还让孩子独占车票的没有公德的讨厌妈妈。我们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但是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不被外界压力所屈服的表率。后来中途乘务员常规查票时,我在周围人的注视下从容地掏出了票。后来又有人陆陆续续上车下车,我看到一位六十多岁的人站在不远处,我和孩子说那位奶奶更需要座位,我们挤一挤让她和我们一起坐吧。于是我起身示意她来和我们一起坐。而那对没礼貌的母子自始至终没有人给他们让座,也没人愿意和他们挤一挤。
不知不觉得写了这么多。绿皮火车不仅带给我回家的渴望,还有一行人的欢笑,更让我学会合作、帮助和无畏。人生之中每一段经历都是一种成长。
适逢情人节,送给自己瑞士三角巧克力。爱他人首先要会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