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类的生存处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从熟人的群居生活,变成了陌生人的大规模协作。那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也就大不一样了,在这个新环境下,如果我们再通过直觉看问题,不仅看不到事实真相,也得不出有效的策略,更没法做到趋利避害。这个时候经济学就来了,那经济学是干嘛的?
经济学本质上就是要总结这种陌生人大规模协作社会的运行规律。之所以经济学上的很多结论经常让我们大跌眼镜,就是因为它往往和我们的直觉相反。 举两个例子。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对所谓“行业暴利黑幕”的揭露:某某行业,商品的进货价低得惊人,而销售价则非常之高,所以利润高得惊人,简直就是暴利。比如眼镜行业,就经常遭到这样的指责,据说高档国产眼镜片的利润在95%以上。如果是真的,那确实要算暴利了。再比如说钢琴,有人就告诉我,一架钢琴的进货价不超过一万,但是卖给你要好几万,几倍的利润,这是不是也是暴利呢?
可是如果你反过来想想,如果卖眼镜、卖钢琴那么挣钱,为什么眼镜店、钢琴店也会倒闭呢?
有的商品,比如钢琴,单品可能利润率很高,但一年也许只能卖出去几台。而有的商品,比如矿泉水,单品利润率很低,但是每天都在大量走货,总体算下来,其实没准比卖钢琴赚的要多得多。你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从直觉出发,那看到的就是“销售利润”,就是“售价”减去“进价”的利润。但是,如果把视角提升到整个社会的高度,我们就不仅要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问题,还要从做生意的人的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从买卖人的角度算账,是另一种利润,叫“投资利润”:也就是他投进一笔钱去,一定时间后(比如一年之后),到底能挣回多少钱。
不同行业的销售速度大不一样:有的行业,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销售频次低,单笔销售利润惊人;有的行业,天天都有买卖,忙得不可开交,资金快速周转,虽然销售利润率很低,但总体核算下来,大家其实赚的钱差不多。
换句话说,不同行业的销售利润率有很大差异,但各个行业的投资利润率其实相差不大。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请问商家在媒体上做广告,广告费到底是谁出的?直觉的答案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广告费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当然是消费者出的了。如果你这么理解问题,那就很可能得出两个推论。
第一,如果企业不花这么多钱做广告,自然也就节约了成本,那产品的价格就可以低一点。或者把钱花在产品本身上,增加研发经费,多多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不是更好吗?
你还别说,真就有人认真讨论过,让政府出面限制或者取消广告。他们认为,广告是市场竞争造成的一种浪费。 如果你接受这个观点,广告是浪费,那第二个推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你想,某明星只是在电视广告中举着饮料瓶扭扭屁股,呲牙笑笑,就拿走几百万几千万的广告费。而买饮料的消费者,每买一瓶饮料,就要交给那个明星一些钱。明星都那么有钱了,消费者还要补贴他们,说得不好听,这完全是一个“劫贫济富”的邪恶过程啊。 从一个认知出发,居然我们推导出了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分明是有问题的。后来经济学家知道了,上面这种论证是错误的。
在市场中,广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虽然从财务上看,所有的广告费用都由最终消费者承担,但好的广告其实是减少而不是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 这种说法肯定和许多人的常识,或者说直觉冲突,所以有必要解释一下。
广告的作用是推销,扩大销售量,那在不同的销售量下,商家愿意给出的价格是一样的吗?
比如说,卖一种产品,一年卖一万个,企业定价是每个10块钱。如果你问企业老板,假设我有办法让你一年卖1000万个产品,你愿意降低定价吗?
所有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有一种效应叫“规模效应”。能卖1000万个,算到每个产品里,各个方面的成本都在剧烈下降,那卖给消费者的定价当然就可以大幅度便宜下来,增加竞争力。
那谁能让一个商品从一年卖一万个,变成一年卖1000万个呢?答案就是广告。虽然直觉上,广告费是消费者出的。但是所有做了成功广告的商家,产品销量急剧扩大,通常都会带来价格的下降。所以,广告费的本质是啥?
是广告创造了规模效应,这个规模效应带来的好处,由商家、消费者和广告媒体三家瓜分。
这就回到了市场的一个基本原理:没有创造价值的环节,在市场中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反过来说,只要在自由市场中长期存在的东西,就一定创造了价值,而不是制造了浪费。
那你可能会说,刚才说的是广告成功的情况,但是商家做广告,不见得会成功。如果商家做广告失败了,那广告费是不是就转嫁给消费者了呢?
这更不可能啊,广告失败,销售量没有增加,企业家只好自己承担广告费,这叫“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他怎么还能有胆子涨价,让消费者承担广告费呢?这是商业上的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