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你也曾喜欢上一个人,看过很多言情剧或者爱情故事,一定会对下面的场景很有熟悉感:
两个年轻男女,小明和小米,初次见面。小明发现小米很可爱,希望给小米留个好印象。那么小明要如何通过第一次聊天给小米留下好的印象呢?
套路1:小明想让小米崇拜自己,因此他不断地聊自己的成就。跟小米说自己的工作,而且最近还升职当了主管,暗示自己的高年薪。小明说自己的新车新房,说自己喜欢踢球(重点是自己还是队长)。聊天结束,小米知道了很多关于小明的事。
套路2:小明不想在小米面前太强势,因此他保持轻松的谈话。小明问一些普通的问题,比如“你是哪里人?”“你做什么工作啊?”等小米回答后,他也告诉小米自己的答案。也时不时赞美一下小米的回答。聊天结束,他们彼此都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套路3:小明对小米很好奇,因此他积极地问了小米很多问题。小明先问小米“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等小米回答后,他接着又问了一堆问题,比如工作多久了?你喜欢这个工作吗?工作辛不辛苦啊?等等。当小米问他一个问题,他回答后马上把问题又抛回给小米。聊天结束,小明知道了很多关于小米的事,而小米对他知道的很少。
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个套路?
这是哈佛大学最近的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很多人会选择套路1,尤其是那些想要表现的像“大哥大”的人。而那些知道自己扮不了“大哥大”的一般会努力留个"好人”的印象,因此会选择套路2。(当然,女人也会有这样的情况)
然而,很多人不大会选择套路3。他们担心问太多问题会冒犯对方。万一问了不该问的可能令对方不高兴。总之,说自己怎么都比想出恰当的问题问对方简单多了。
生活中,聊天既是信息交流的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印象管理的手段。
平时聊天,我们往往关注信息交流的表面。当对方讲话时,我们会开动脑筋去想怎么接话,把话题说下去。聊完后,我们却很少想起具体讨论的事情。不管当时你说得多么符合逻辑多么有道理,记忆里只知道“我们在闲聊”。但是一定记得那次聊天的心情和感觉,比如那次聊得很愉快或者聊得有点尴尬。
因此,聊天的关键不在内容(过后肯定会忘),而是你给对方的印象。印象是直觉和感性的,你说得再有道理没说到“点”上也不会给人好印象。这个“点”就是能够吸引对方或满足对方的点。
二
在聊天过程中,我们通过一系列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去回应对方的需要。不同的回应给对方的印象也不同。就像“小明和小米”的聊天,不同的套路其实就是回应的不同。当对方的回应吸引或满足了我们的需要时,我们往往会对他产生好印象,甚至喜欢上对方。
那么,怎样的聊天技巧可以很好地回应对方,使他对我产生好印象呢?
好的回应往往包含三个要素:
(1)理解。对对方感觉的准确感知。
(2)确认。对对方观点的尊重。
(3)关心。对对方表达情感和关心。
能够包含回应三要素的一个聊天技巧就是“提问”。我们可以猜对方的感受,但要真正理解对方的唯一方式就是去问。另外,提问实际是对对方观点的确认。而且,当我们追着问问题时,我们表现的是真的关心或关注对方。
为了验证“提问”能在聊天中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的说法,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调查实验:将参与实验的人两两编成一对(A和B)在网上聊天,彼此不能见面。参与者A和B为了完成调查,需要进行完15分钟的聊天。一半组合中,参与者A被告知尽可能多问对方问题,特别是追着话题接着问。聊天结束,参与者B在调查问卷中对参与者A的印象进行打分。
结果,提问多的参与者的印象分要比提问少的参与者更高。我们都喜欢谈论自己,每个人都有自我表达的需求,聊天当中被对方问很多问题满足了我们自我表达的需求。有趣的是,被对方问了很多问题的参与者B对对方了解很少,但仍然更喜欢对方。因为他问了很多,让我说痛快了。
三
采取网上聊天的方式是为了能进行后续的实验。心理学家认为,提问能给人留下好印象,获得更多的好感。因为提问是回应了对方的情感上的需求。我们将对方提的问题看成了友好的表达。
作为对比,另一半组合的参与者B阅读了整个实验操作书,因此他们作为中立的观察者给参与者A打印象分。结果,这些中立的观察者并没有在被提问多少上显示出印象分的差别。同时,也说明我们一般不会认为提问是一个能建立好印象的聊天技巧。
因为实验采取的是网上聊天,非常虚拟的一种聊天形式。心理学家在原来实验中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采取的是“闪约”的形式。在原实验中,配对的参与者分成提问多和提问少两种情况。结果在“闪约”环节,那些提问多的参与者A更有可能获得与其配对的参与者B第二次约会的机会。
总的来说,与其夸夸其谈的说自己,不如多通过接话式的提问让对方说。这样的聊天,对方可能对你实际的信息了解不多,但他会对你印象更好,因为你这样聊天满足了他的情感上的需求。而且当你满足了他的情感上的需求时,他也更愿意去回应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