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难看出,在东西方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家庭”,有着明显的区别。
东方文化的社会结构,自几千年前形成大一统以来,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同一个权威机构组织起来的整体形态。
也就是说,在整个社会中,除了唯一的权威“zf”之外,几乎没有另外的社会自组织机构。
这是大一统能够形成的基础,也是大一统能够运作的条件。
在这种状态下,原子化的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的唯一的可以去求助的组织,就是由于血缘的纽带而形成的家庭,或者说的更准确一点,叫家族。
东方式的“家族”,往往带有着明显的利益共同体的色彩。
家族成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共同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家族的威望可以使家族中任何一个平凡的个体获得很好的资源与地位,家族的沦落也会给每一个个体带来灭顶的灾难。
每个人身上都带有着不可磨灭的家族烙印、每个人都是作为某个家族集体的一份子而不是个人存在。
因此家族里的成员会对其他的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家族命运的其他成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这让家族成为了这种大一统的社会中仅存的有着共同利益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救助支持的组织。
也是因为这个功能,东方式的家庭中,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群体之间的“利益”纽带是超越情感纽带的最重要的存在。
所以在文学和影视作品里,东方式的家族,强调的几乎都是这种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家族。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可丢弃的使命和责任。
也是由不得你去挑拣去选择的。
你为了一个庞大的整体而活着、你为了完成亲人的嘱托、为了不辱祖先的使命。
除非你是个“道德”上有缺陷的滚蛋否则根本没有其他选择。
带有着宿命的悲壮感。
而西方式的家庭却截然不同。
西方的影视作品里也经常会出现家庭,而且同样是将家庭当做是生活中的首位。
乍一看,东西方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仔细对比,会发现这两种“家庭”的内核并不相似,西方式的“家庭”其实是一种自我的延伸。
西方社会是一种有着诸多自组织的社会。
因为相同的信仰、一样的行业、相似的思想,同样的立场,甚至种族、地域、性取向等等等等都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社会组织。
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可以同时拥有着好几个基于不同的分类而形成的共同体组织。
这些组织中的成员在某一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他们会为了捍卫这种的利益与其他对立的组织进行对抗博弈。
这些组织充分承担了个体所需要的种种共同社会支持。
所以西方的家庭,更看重成员之间的情感功能。
典型西方文化中认可的家庭,是基于自己的意志和自我展开而建立的家庭。
比如自己选择的伴侣,自己自愿生的小孩。
如果还有其他的家庭成员,也一定是因为情感纽带而非强制义务,甚至可以不拘泥于血缘。
和自己选择的伴侣以及自己自愿生的小孩(未成年)和自己爱的人过的自己认可的生活,在西方人眼里才是最珍贵和最有价值的,因为它带着一种强烈的自我的印记,是一种自我的延伸。
这与东方文化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家族重要性南辕北辙。
西方人厌恶不能选择的“与生俱来”。
从希腊北欧神话时代,文学作品里就有着大量的王子和国王反目转而建立自己生活的情节。
他们不认为这种反叛属于不道德,“道德”本身必须基于自己的选择。
不经过自己选择的,所谓“天生的”,在他们看来并不具有真正的合理性。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对个体本身更加尊重。
也正因为此,对个体的能力也更加看重。
在东方,一个成功家族的平庸者依然可以靠着家族的印记或者骄傲和荣耀。
而西方,荣耀大多只属于自身。
人必须要证明自己,王子也必须要通过战胜强大的对手来获得将士的尊重和服从。
一个强大家庭的弱者虽然同样也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家族的庇佑,但也难免会被认为是耻辱。
生活必须要自己争取、自己建立。
你从哪里诞生不能控制,但是你将走向哪里,却是你自己的选择。
因为你自己本身是最重要的、所以你的选择所承载的一切,才会是最重要的。
而家庭的重要性,便来源于此。
这就是我认为东西方文化中所表现的家庭,含义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