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脱离母体的时刻,是记忆积累的开端,年岁渐长,经历增多,记忆变得绵长宽广纵横交错。相对于对身体其他部分的了解,人类对自己脑子的研究还知之甚少,无论是从医学还是心理学角度,都是任重而道远。也许用人脑去琢磨人脑,是“只因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吧?
阿尔兹海默症,有个中国化又非专业化的名字叫老年痴呆症,名字虽然难听,但比较通俗易懂。对于普通人的认知来说,此病的明显症状之一,即失忆。而这种失忆,不同于外伤性或其他原因的失忆,它是渐进的,不可逆转的,表现在“记远不记近”,越是久远的越清晰,眼前发生的事却很快忘掉。这也是人老了爱回忆过去,翻陈芝麻烂谷子的原因之一。
作为既不懂医也不懂心理学的我,在陪伴患此症的母亲过程中,萌生出一个念头:在母亲渐渐远去的记忆中,哪些人和事,留在她记忆的碎片中,哪些画面定格在倒放的时光电影中?是至亲至爱的人吗?是最美的年华吗?抑或是最焦虑恐惧过的,受过最深刺激的?也许是长期固定重复最多的生活规律?生活最久的环境?这些和人的阶层,职业,性格气质有没有关联?
我也留意其他患者的情形,试图找到共性。有一位老伯 ,年轻时曾出轨,被发现后回归妻子和家庭。多年之后,当他失去部分记忆时,偶尔家人照顾不周走失,总会在一个地方找到他,那就是他情人曾经的家。
有一位老婆婆,一天不见老伴的面就怀疑他爱上别人,一会儿一个电话找他。难道她一直缺乏安全感吗?
也有曾驰骋疆场的将军,变得胆小软弱,连黑夜也惧怕的。也有一生慷慨大方却变得财迷心窍的……
母亲是十几岁离开故乡跟了党走的,一生碾转住过很多地方。记得我从小有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就是跟母亲“回老家”。那个胶东半岛上的小山村,如今已通了高速公路。可过去要经过火车,汽车,最后马车或小推车才能到。
母亲是“出外”的人中有出息的,每次回去都大包小包塞满当时最珍贵也最实用的物资当礼物。我记得的最多的是衣料、被面、床单、枕巾、松紧带、钢精盆等工业品,再就是糖果糕点。姥姥盘腿坐在炕上分派礼物的幸福表情我还记得。
回程带的是乡亲们凑的鸡蛋,地瓜干,姥姥亲手做的面食等农产品,也是大包小包的。这兴师动众的回家,舟车劳顿的艰辛,亲戚往来的人情,在母亲的记忆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她的记忆渐渐远去时,这些成了她最常唠叨的事,为礼物不足而焦虑,为赶不上车而紧张。回家,回家看老妈,是她忘不了的一件事。我们几乎每天劝她:今天太晚没车了,明天咱一早走。
虽然老人们失去记忆的情况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但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身体的日益衰老,记忆便日益朝向那最初的开端,那就是母亲的怀抱,是童年时生活的家。也许那家十分遥远,也许经过改造已不复存在,也无论富足或是贫寒,那里都是灵魂的归处,是淡去的记忆最后的存留。最后,即使忘记了所有的人,在病痛和恐怖孤独中,喊出的也是妈或娘。也许在脑海深处,那才是生命之路的终点吧?我们从那里来,再回那里去。这样想来似乎有些安慰吧?
愿母亲和其他患者在渐渐远去的记忆中多留些平和温馨的片段吧!无论经历过一个怎样的人生,都回归心灵中那最初的来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