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67天
原文阅读: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讲解:
孔子说:如果能以礼制谦让来治理国家事务,那还有什么难的呢?但是如果不能以礼制谦让来治理国家,那还要礼制做什么呢?
启发思考:
本章孔子强调“礼让治国”。孔子讲的礼让,不仅是在强调道德,也是遵循规则。 孔子崇尚的周礼,就是比较完备地把各种关系的规则做了相应的约定,从而能够维护比较和谐的社会秩序。可见,孔子所讲的“礼”含义很广泛,涵盖了道德、法律、民俗等。
“礼”的根本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但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处理不同层次的关系,也需要不同类型的规则体系,包括道德和法律等等。
从宏观到微观来看,社会秩序的维护包括至少三个层次“国家/社会/个人”以及它们之间的多种关系。例如,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的各种组织和阶层之间、国家与个人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从个体层面看,主导其行为表现的力量主要是内心道德秩序,是把社会要求的外在的“礼”的规范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从社会和国家层面看,主导的力量是各种法律规则,是各个阶层或利益群体在博弈过程中达成的基本共识。彼此都遵循一定的规则,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
在遵循各种繁多复杂的礼仪制度时,孔子强调了“礼让”的原则,《左传》里说“让,礼之主也。”既要遵循礼的规范,又倡导以“让”为优先原则。
“让”的精神,既是谦让,又是礼让。 在个人行为表现上,行为注意限度,仪态注意节制,是“让”。在人和人的相互关系中把握分寸,礼敬谦让、彼此尊重、相互提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是“让”。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找到彼此利益的平衡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而非强权当道,这也是“让”。
尽管孔子“礼让治国”的理念距今已经2000多年了,在历史也没有机会完全实现,但遵循一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的内涵一直在延续。在全球格局剧烈变化,人类命运联系更加密切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思想的智慧。